《长治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治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治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长治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区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1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城区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以建设“五宜”城区为奋斗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双擎四驱”发展战略,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深挖发展潜力,培育
2、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准确把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全力以赴实施中共长治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重大战略任务基本完成,规划主要目标全部实现,“五宜”城区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持续改善。(一)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五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21亿元增长至190亿元,年均增长9.
3、5%;财政总收入由15亿元增长至22.64亿元,年均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由70.7亿元增长至173.8亿元,年均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7亿元增长至302亿元,年均增长13.9%;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100.7万美元,其中进口额实现342.15万美元,出口额实现758.55万美元,比2010年进出口总额分别高出47.8万美元和120万美元,经济总量整体快速增长。(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的调整转型,资源消耗不断减少,累计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
4、:21.18:78.52。与2010年比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0.1和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三)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高度重视高端科技人才、重大科技项目的引进与合作,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0年的0.74件提高到2015年的5.46件,超出“十二五”预期目标4件;城南工业区被认定为“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全区院士(博士)工作站达到5家,省、市级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7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以产品研发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城建环保齐头并进,宜居城区全面彰显坚持把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
5、重要着力点,促进“宜居”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一)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全力攻坚路网征迁任务和背街小巷硬化改造工程,累计征迁道路37条,征迁面积81万平方米,拆除私人住户1100余户,硬化改造背街小巷107条,城市“大动脉”得到延伸、“微循环”得到改善,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城建“三年大变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市城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河一渠”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石子河工程实现蓄水,八一桥、玉带桥亮化工程顺利完工,东防洪渠、黑水河河道水利工程基本完成,环城水系主体成形、景观初现。(二)城中村改造依法有序推进。坚持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推进市域城镇化建设的总抓手,依法、有序、规范地推进城
6、中村改造,开展城中村“两违”整治,编制完成了华东、桃园等12个村的“两方案一规划”,马坊头、李家庄等5个村的项目获得市政府审批;总拆迁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五年间共植树437.7万株,完成荒山造林和低效林改造1020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23%,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4%,创建市级、区级“园林化单位”和“园林庭院小区”50个。扎实开展环境治理攻坚战,共拆除各类燃煤锅炉808台、改造366台,完成餐饮业油烟治理1007家,超额完成了分散燃煤锅炉、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
7、清洁能源改造和工业堆场扬尘治理等任务。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及2015年年度减排目标任务。2015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42天,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60天,增幅达33.%,PM10平均浓度为106ug/m,比2013年同期下降13.1%,PM2.5平均浓度为64ug/m,比2013年同期下降19%,生态环境改善走在了全市前列。 三、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大胆创新机制体制,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达到新高度。(一)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三位一体”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列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深入推进“六星”示范社区(农村)创建和“双
8、百”测评,开展了“一居一色”、三社联动创建工作,被民政部推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二)市容环卫设施得到改善。投入20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7座公厕、14座垃圾中转站,购置新型垃圾容器2000余个,购置各类大型环卫车辆41台,困扰群众多年的垃圾处置难和如厕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三)便民服务设施更趋完善。着力构建“10分钟便民服务圈”,设置早餐点和便民蔬菜直销点210个,副食、家政等便民服务点26个,在28个村(菜场)建立便民连锁店29个,建设率达100%,实现了农村便民店全覆盖,群众生活更加便捷。(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安
9、全事故的发生。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均低于“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 四、民生改善投入加大,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坚持把民生作为头号工程,全力发展民生事业。“十二五”期间,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27.87亿元,年均增长15.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一五”末的17123 元增长到28529元,年均增长10.7%。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五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1万,完成规划目标的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3%。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区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
10、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 (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实施了29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7所中小学教学楼新建、改扩建,13所中小学厕所改扩建项目,新建5所幼儿园,新增幼儿学位2880个,实施了太行职业中专综合实验楼项目,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61%增长到2015年的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5.7%,全区累计培养职高毕业生 6000余人,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文旅事业成效显著。着力推动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同步发展
11、,文化惠民深入人心。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区图书馆主体工程顺利封顶,区文化馆完成改造升级,建设了8个市民文化广场、10个社区文化大院,设立了51个市民健身晨练点,东山全民健身步道全线贯通。文旅事业质效并重,“抗日五专署纪念馆”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刘伯承工厂被评为全省首家“国家级军工文化示范单位”。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处级干部大讲堂”“读书修身书香城区”和市民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读书学习活动,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农村(社区)农家书屋全覆盖工作。建成了“长治堆锦历史文化陈列馆”,荣获了2015年深圳文博会金奖。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组织各类文体活动500余场,每年放映
12、公益电影300场,社区文化艺术节、全区干部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登山比赛、全民健身日展示等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四)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水平实现新跨越,城区医院顺利增挂“长治市肿瘤医院”,长治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大楼竣工验收并已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一类疫苗全部实现了免费接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8万余份,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12万人次,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提供免费体检18万余人次。千人病床数达到15.9张,每千人口平均有卫技人员19.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万人,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有效缓解了人民群
13、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区上下以建设“五宜”城区为目标,抓项目、调结构,倾力汇聚“宜商”优势;抓创新、惠民生,全面彰显“宜容”氛围;抓城建、强管理,有效拓展“宜居”广度;抓旅游、优服务,充分展示“宜游”魅力;抓阵地、育人才,强力释放“宜学”潜力。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国家级桂冠,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国家认定,并为全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作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至2014年,在全省23个市辖
14、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中,我区分别位列第2名、第3名、第8名和第3名;在四年的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区取得了两个“良好”和两个“优秀”的成绩。这些排名真实反映了我区在全省、全市经济发展比拼中的综合实力,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全面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期。全区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结构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度调整和变化。综观大势,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
15、治党的新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发展动力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山西省委确定的“一个指引、两手硬”的总要求,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和思路方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也必将进一步释放更大的发展活力。从内部环境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在中央、省市新
16、型城镇化加快部署和推进的政策机遇下,全市“1+6”城镇群建设也将进入高潮。作为长治市的政治集聚区、金融产业集聚区和商贸物流集聚区,城区的区位优势将日益凸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老工业区搬迁、军民产业融合发展等战略部署,将进一步拓宽城区发展空间和激活经济发展活力;我区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教育质量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可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节 现阶段发展特征“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加的严峻挑战,但面对新常态,我区将迎来更多机遇的发展战略时期。 一、经济运行进入持续健康时期“十三五”时期,我国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