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51786574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武王分封周公旦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过程 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 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西周分封制 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内容 诸侯国有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加强了统治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另外统治区域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影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形成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朝尚书令、外朝三公九卿制度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中央政治制度 魏晋: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后设参知政事、三司

3、使元:中枢省、枢密院、宣政院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后郡县制,并设州为监察区东汉:州郡县制隋代:州县制地方政治制度 唐代:道州县制北宋:路州县制元代: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宣慰司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 宰相制度从此废除中央: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的形成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朝 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中央 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清朝 雍正帝设军机处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影响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1课 从鸦片

4、战争到八国联军琴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背景:过程1 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2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 革命性质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4 革命任务变化:反封建反侵略5 思想界的变化:新思潮的萌发影响鸦片战争原因:英法等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英法“修约”遭清朝拒绝过程影响:1 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1 为了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日本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激化,日本首先挑

5、起战争过程影响:1 签订马关条约,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严重丧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政治大借款”3新开辟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4在华设厂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直接起因过程影响: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 1927年6月,“东方会议”确定侵占东北的方针2 1931年,“九一八”事变3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4 1935年,“华北事变”5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第2课 抗日战争1 日本逐步扩大对中

6、国侵略1 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南京大屠杀2 1941年,潘家峪惨案3 建立“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2日本的侵华罪行1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 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3 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和延安4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5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6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3中国全民族抗战1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 是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略的完全胜利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4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7、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5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抗战的胜利和意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治国方案原因:鸦片战争社会矛盾激化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标志:金田起义兴起1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土地分配(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空想性:产品分配(绝对平均主义)2 后期:资政新篇先进性:发展资本主义空想性: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初期: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全盛:北伐、西征、东征发展转折: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防御:攻破江南大营、安庆保卫战失败:天京陷落失败第2课 辛亥革命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8、的发展壮大组织基础:各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军事基础:19061911年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酝酿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结局: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失败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社会进步经济:民族工业发展思想: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外交: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开端:五四运动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武装

9、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土地革命第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初期相持阶段胜利阶段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决战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的新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政治上保证多民族国家个民族完全平等第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识记:1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

10、史事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3 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4 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同意及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5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文革”的成因 党的组织、规章制度遭破坏民主法制 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遭破坏 司法部门瘫痪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思想的宣传平反冤假错案

11、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实践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形成过程“一国两制”的提出 构想内容重大意义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的回归 回归的背景 回归的实现发展的表现两岸关系的曲折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阻碍的因素解决问题的条件和中共立场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形成新的政治格局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1 “另起炉灶”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 “一边倒”主要内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独立自主的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外交成就外交方针历史背景1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2 新中

12、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发展: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参加日内瓦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会议于1954年会议 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步入世界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外交舞台 出席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第2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成为国际时务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