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51786069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体系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l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l 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l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l 专题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l 专题五: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年前)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l 考纲:l 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l 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l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l (2) 手工业的发展l (3) 商业的发展l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l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l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

2、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程链接l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l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l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l 选修一商鞅变法、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l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l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l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l 第三阶段:

3、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771年公元前476年)l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传说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3、文化: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原始歌舞;歌谣弹歌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4、【阶段特征】 奠基时期1.政治上: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l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一、朝代更替:夏:公元前21C-17C,起于启,亡于桀。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商:公元前17C-11C年,起于汤,亡于纣。前14C,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商朝也称殷朝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

5、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为盟主),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西周:公元前11C-8C,起于武王(武王伐纣),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国人暴动 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国野,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二、经济:(1)农业: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分封土地,受田者只能世代享

6、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土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农作物:“五谷”已种植;南稻北粟。生产工具:耒耜(松土)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生产力低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生产技术:除草培土、施肥、治虫灭害;水利工程: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耕作技术:石器锄耕(2)手工业: 冶铜: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周为“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商代养蚕缫丝(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发明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

7、达到较高水平)(3) 商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以贝作为货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垄断工商业)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三、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四、文化: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和金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

8、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我国的汉字至今还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汉字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历法:夏朝历法夏小正;干支记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重点突破:一、西周的分封制l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l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l 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l 内

9、容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l 分封制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l a.主要原因: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l b.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l 影响:l 1、积极方面: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l 2、消极方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思考: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l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

10、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总结:分封制的特点l 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为主l 分封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l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l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加强了诸侯国间的横向联系。重点突破:二、西周的宗法制l 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l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l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l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

11、夫士 l ( 世 卿 世 禄 )l “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l 作用:(1)凝聚宗族;l (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l (3)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l (4)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家长制抹杀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重点突破:三、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分封制形

12、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内容特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开拓了疆域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制度。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l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

13、3C)西周前1046前771镐京陕西西安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前770前476前475前221洛邑河南洛阳l春秋(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因鲁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l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大发展;民族融合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君主专制出现;军功爵制代替世官制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封建赋税制度和剥削方式开始

14、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思想产生;私学兴起。1、 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耕地采用“垄作法”;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和过程);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小农经济(含义、原因、特点、影响)重点突破“小农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奴隶社会奴隶创造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封建剥削方式相比奴隶社会剥削程度有所下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冶铸、纺织、漆器、造船成为主要手工业;(3)商业: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商人地位提高,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等;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重农抑商”政策出现2、政治:(1)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出现;个别地区设立郡县(2)诸侯争霸,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