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51784428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推荐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2010-12-2111:18:42)标签:财经经济一体化债务危机欧盟教育 分类:百家讲坛,学术殿堂摘要:区域与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和过程。本文从区域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引入,以欧洲的一体化为实例探讨了区域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和遇到的挫折。现在,经历两次重大危机的欧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尤其是当前的债务危机亟待解决。基于此,作者提出欧盟或将解散或退化的猜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验证这一猜想。关键词:欧盟区域与经济一体化危机未来一、区域与经济一体化(一)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一体化和经济一

2、体化是两个概念。区域一体化通常指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经济一体化”,经济学家的定义是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狭义的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

3、化的简称。虽然区域一体化通常是指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认为,除了经济一体化之外,区域一体化还应该包括政治一体化(一个政府,同一政策)、文化一体化(价值认同、宗教信仰相近)、货币一体化(使用统一货币)和社会一体化(人口可以自由迁移)等等内容。(二)经济一体化的阶段和分类经济一体化往往要经历四个阶段: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这四个阶段,各单独经济体之间的市场融合程度是不断提高的。按照这四个阶段可以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分

4、为以下五种类型:1.特惠关税区。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如东南亚国家联盟。2.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贸易限制,但对区外国家仍报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如北美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如欧洲经济共同体。4.共同市场。指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易和市场一

5、体化。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完全的经济货币联盟。如1993年后的欧盟。5.经济货币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形式。它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行使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组建统一的银行机构,进而在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唯有欧盟是这一类型的组织。(三)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影响区域经济的形成,使各国在经济方面都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也许各国家或地区间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是从根本来说,不外乎以下几个基本原因: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2.经济

6、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4.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它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让更多的地区经济能均衡发展,防止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对区域之间经济交流和发展很有利,不仅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国家的干预,它也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诸如不利于多边一体化的建设,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面临更高的壁垒和更大的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等等。二、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迄今为

7、止,区域与经济一体化最成功的范本就是欧洲的一体化。它的动机很简单,二战之后,西欧各国唯美国马首是瞻,为了改变这种依附于人的状况,西欧各国迫切需要恢复经济,共同协作,抗衡美国。(一)“舒曼计划”的提出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法德应尽释前嫌,建立两国煤钢联营的规划,这一具有远瞻性的规划被我们称作“舒曼计划”。1951年该计划通过,由法、西德、意、荷、比、卢6国组成的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成立,并于1952年7月25日正式运营。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起步。(二)罗马条约的签署与欧共体的成立1957年3月25日,6国在罗马就全面的一体化问题达成一致,签订了罗马条约。

8、条约称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开始的,具体指的是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次年,共同体首次降低关税10%;1962年1月30日,共同农业政策生效。1967年7月1日,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合为一体,改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EC)。1968年7月1日,关税同盟生效,取消了欧盟内部工业产品流通关税,制定了共同对外关税税则。(三)欧共体的扩大和货币一体化的开始1972年3月欧共体成员国创立了“洞中之蛇”汇率制度,使各国货币浮动幅度降至

9、2.25%。这是货币一体化的开端。1973年1月1日,丹麦、英国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这是欧共体第一次接纳新成员。1978年12月,9个成员国达成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决议。次年3月13日,埃居体系取代货币蛇型浮动体系,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UC)成为欧洲记账单位。欧共体朝着经济货币联盟更进了一步。(四)马约的签订与欧盟的诞生1981年1月1日,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葡、西两国加入,至此欧共体成员国达到12个。在葡、西加入之前,10国就通过了完成内部市场白皮书,制定了与1992年底完成内部大市场的建设蓝图;随后卢森堡会议又拟定了单一欧洲法案,把以上目标写进罗马条约。1993年1月1日,

10、欧共体实现单一的内部大市场。与此同时欧洲货币一体化和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步伐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90年7月1日,根据“德洛尔报告”,经济货币联盟第一阶段开始实施,资本流动自由化实现。1991年12月,12国首脑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通过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马约提议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正式诞生。(五)欧盟的扩张和欧元的启动欧盟诞生之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的实施就顺畅多了,逐步建立了欧洲货币局,各国中央银行独立出政府的控制,固定各国货币在“埃居”的“货币篮子”中的比重。1999年1月1日进入第三阶

11、段,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建立,欧洲单一货币启动,名称叫“欧元”(EURO)。首批欧元区国家一共11个,分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芬兰。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是在1995年1月1日加入欧盟的。这是欧盟第一次吸收新成员。随后欧盟继续东扩,2004年5月,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十个中东欧国家加入了这个大家庭。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张,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经历了6次扩张的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

12、、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三、欧盟的两次重大危机虽说欧盟是一路凯歌走至今天,可是征途中一直危机四伏,最为重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历时五年之久的欧盟宪法危机,一次便是这次的欧洲债务危机。(一)欧盟宪法危机1.欧宪危机的始末2002年2月28日,15国代表组成的欧盟制宪筹委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并成立。2004年6月18日,欧盟理事会宣布正式通过欧盟宪法条约草案最终文本,并规定必须由全部成员国全民公决或议会投票批准通过生效。然而与一直以来取得成就的情况相左,这次全民公决遭到强烈反对。法国、荷兰两个欧盟创始成员国在全民公决中以令人吃惊的优势接连否决了该条约。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

13、使得欧盟宪法需要进行修改。新的宪法条约,即里斯本条约,取代2005年在荷兰和法国全民公决中遭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但不再沿用“宪法”的名称。2.对欧宪危机的评价现在看来,里斯本条约似乎挽救了欧盟,其实不然。第一,欧盟再向前迈进一步实在很难,变成联邦或邦联式的超级国家会遭到富有个性的欧洲人民的强烈反对,里斯本条约本身就规避了旧宪法条约的一些宗旨和目的,包括“宪法”这个称呼。第二,宪法危机发出的信号有三重:反对经济改革、反对移民和劳动力流动、反对土耳其入盟。这些矛盾不是一个协议就可以简单解决的。第三,原来的宪法条约文笔拙劣、毫无章法、繁琐晦涩,新约在语言上的修饰又有何实质性的作用呢?所以,欧盟或因此

14、止步不前,或因为某种独特原因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而难以自拔,面临着解散或退化的可能性。很不巧,这一独特因子出现的是如此之快,它就是欧债危机。(二)欧洲债务危机1.欧债危机的缘起欧洲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它的缘起是希腊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的缘起是作假。2001年1月2日,希腊成为欧元区的第12个成员国。但是当时希腊并不符合成为欧元区国家的条件。马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为了达标,希腊求助于美国的高盛投资银行。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

15、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这一被称为“金融创新”的具体做法是,希腊发行一笔100亿美元(或日元和瑞士法郎)的十至十五年期国债,分批上市。这笔国债由高盛负责将希腊提供的美元兑换成欧元。到这笔债务到期时,将仍然由高盛将其换回美元。如果兑换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话,就没有文章可做了。事实上,高盛的“创意”在于人为拟定了一个汇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腊贷出一大笔现金,而不会在希腊的公共负债率中表现出来。假如1欧元以市场汇率计算等于1.35美元的话,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汇率,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

16、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希腊的这一做法并非欧盟国家中的独创。有一批国家同样借助这一方法,使得国家公共负债率得以维持在马约规定的占GDP3%以下的水平。这些国家不仅有意大利、西班牙,而且还包括德国。在高盛的这种“创造性会计手法”主要欧洲顾客名单中,意大利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2.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希腊债务危机持续升级,并引发人们对欧元区国家债务的调查和信用评级的关注。这些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和德国。前四者和希腊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