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1779583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习题(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琵琶行并序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浔阳(xn) 枫叶(fng) 瑟瑟(s) 迁谪(zh)B.憔悴(cu)霓裳(shng)六幺(yo)嘈嘈(co)C.虾蟆(xi)暂歇(zn)乍破(zh)转徙(x)D.冷涩(sh)裂帛(b)湓江(pn)银篦(b)思路解析:B项,“裳”应读“chng”;C项,“虾”应读“h”;D项,“涩”应读“s”。答案:A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等闲之辈D.不可等闲视之思路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随随便

2、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答案:B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B.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夕始觉有迁谪意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D.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思路解析:B项,都是副词,才。A项,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C项,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D项,动词,哭泣/名词,眼泪。答案:B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

3、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思路解析:C项,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答案:C5.根据提示填空。(1)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是:“,!”(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叙写了割麦者的辛苦劳碌和拾麦者的辛酸苦楚,而作为朝中官员的自己却“,”。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自身的愧疚。(3)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

4、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4)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是:“,。”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

5、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戚

6、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思路解析:D项,对第五句的理解不正确,“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对第六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应是“烘托”,而不是“反衬”。答案:D7.“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8.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思路解析:这几句从诗人和琵琶女两方面落墨,写他们出场相见的情景,诗人是“寻声暗问”“千呼万唤”“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而琵琶女“琵琶声

7、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中大量的动词体现出他们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找出关键词分析即可。参考答案:“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9.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思路解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高度凝练而又手法多样,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共14句,98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琵琶声音阶音色的变化,这主要得力于诗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拟声词、叠音词的使用。参考答案:(1

8、)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12题。夜筝唐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D.这首诗

9、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思路解析:D项,理解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不是正衬,而是反衬,是“以乐景写哀情”。答案:D11.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思路解析:这是留下空白,让人有更多的发挥的余地一者让人回味刚才那美妙的乐曲;再者,也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弹者因何而“弦凝”?自然与前一句中的“感”有关,那又是在“感”什么呢?从其中的“暗低容”可见,一定是伤心悲苦之事。参考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

10、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句诗的化用。1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思路解析:夜筝描绘明月之夜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琵琶行并序是相似的。再者,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夜筝与琵琶行并序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参考答案:琵琶行并序把重点放在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上;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听

11、赵秀才弹琴唐韦庄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13.“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参考答案:“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14.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参考答案:全诗运用了拟声及通感等手法描绘了赵秀才弹奏的琴曲。诗歌以“满匣冰泉”“玉音闲澹”“巫山夜雨”“湘水清波”“蝉移高柳”等来模拟琴曲的高低起伏及清浊转化,以“月正明”“蜂簇野花”等可视的美感画面来形容琴曲的美妙与和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516题。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

12、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艹频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15.颔联中“乱”和“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赏析。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乱”“平”分别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乱”字生动地表现了“山杏”花开的特点,“平”字表现了“水艹频”分布的特点。据此分析即可。参考答案:“乱”是“自然、随意”的意思。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艹频的整齐;二是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艹频的茂盛。16.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

13、具有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思路解析: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色: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艹频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尾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郁闷心情。三、表达交流17.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第一节)改写成【端正好】。【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琵琶行(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思路解析:要了解【

14、端正好】的句式、句数特点,体会琵琶行第一节的意境,改写要保持意境的完整。答案:示例(1)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2)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18.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在这座亭子里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文段介绍的重点是“浸月亭”的来历,先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再根据要求整合即可。参考答案: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