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177957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解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LIDE1 GREETING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夏妍,来自民族学研究院。在本次兰州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我和组员申请的课题是“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 。SLIDE2 PPT 内容框架今天为大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关系研究的研究状况、趋势,及本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2 这一申请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3 以及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准备研究哪些内容;4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思路和方法;5 在研究的过程中已经遇到和将会遇到的重点难点与创新;6 课题进行的计划进度和中期成果;7 以及我们课题组的成员。SLIDE3 研究状况、趋势及意义

2、在国外,主要集中于移民和边疆族群关系的研究:国外对移民概念、理论、趋向及政策的研究都有定论。英国统计学家雷文斯坦 RAVENSTEIN早在 1889 年就提出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 7 条规律。 国外有关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疆汉族社区于少数民族社区基层组织研究上。 除此之外,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机构如福特基金、欧盟等侧重于西北基层社区的卫生、教育及宗教基层组织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另外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族群冲突研究:其中不乏有一定说服力的成果,如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要经过“接触-冲突-融合”这一途径的,但也有一些媒体和学术界在对中国西北边疆的民族问题进行解读时,将中国的兵团描述内部殖民统

3、治的例子。在中国,民族关系研究的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出版和发表的论著数十部,论文数千篇。 民族关系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特点、性质、内涵、影响等等。对于民族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如流动人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城市中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与经济发展等。 区域性民族关系研究成果逐渐增加,如甘青宁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 、 甘、青蒙藏民族关系研究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受到关注,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 、 试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问题 、 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等文章为我国西部开发提供了理论性指导。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研究加强,并且

4、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关系研究兴起。SLIDE4 前期研究成果(一)参加的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西北民族关系的新特点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对策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国际合作项目:西北穆斯林妇女贫困与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移民研究已发表的文章:影响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 6 期。西北民族杂居农村地区的民族关系探析 ,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4 期。论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移民孝道研究 ,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论坛“各民族传统伦理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08 年 10 月。SLIDE5

5、 前期研究成果(二)从 2007 年 4 月起至 2009 年,几次到天祝藏族自治县进行田野工作,完成两篇论文: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汉族移民和民族关系研究和西北民族杂居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关系甘肃省 T 村的田野工作报告 。2010 年暑假到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完成哈萨克族文化流失导致的断层与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和田野工作报告一篇。宗教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对民族间关系影响是外显的,更是内隐的,在不同地区他对民族间关系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特点。SLIDE6 地图河西走廊周边少数民族分布首先通过地图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大概的河西走廊的印象。这里要声明的是“主要少数民族”

6、是指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这张图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其中大片的绿色代表蒙古族,紫色代表回族,蓝色代表哈萨克族,黄色代表维吾尔族,接近红色的区域代表藏族,在这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的包围下,形成了一块空白的地带,这个就是河西走廊的大致范围。SLIDE7 河西走廊在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区的包围中这一张上河西走廊的范围就更清晰一些,就是图中枚红色的部分。SLIDE8 河西走廊那么,河西走廊具体的范围是什么呢?对于河西走廊地理范围的界定有多种,但普遍认为是河西走廊的地理范围是,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与新疆省界,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的狭长的地带。但也有根据所研

7、究内容的不同将河西走廊东端延伸至洛河和渭河交界处的。为了能够在这个杂居走廊中更好的研究民族关系,我们课题组选择了杂居走廊中的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作为田野工作开展的地点。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由东南到西北贯穿一线,辐射整个河西走廊。SLIDE9 研究内容在这四个田野调查点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进行一下一个方面的研究:理清民族杂居地区的基本情况,从而描绘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状态及其实现形式,分析影响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总结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特点,希望通过以上的工作,能够对民族关系定义进行新的审视。SLIDE10 思路与方法完成这项课题采用

8、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与阅读。一方面,田野调查能够为课题的实现提供大量丰富、生动、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是课题实现的前提;一方面,通过对相关论著、论文的整理阅读构建坚实的理论框架,为论文写作和课题的完成提供理论支撑。在这两个步骤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不忘对四个田野调查点进行比较,总结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原因,已进行理论提升。最后将将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放在整个中国的民族关系体系中,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来对待。从而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总结民族关系的特点,力图重新审视民族关系。SLIDE11 重难点与创新难题一:在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时,内隐因素和外显因素对于民族关系的

9、作用在深度、广度和持久度上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内隐因素和外显因素的区分上却难以确立严格的标准。因为外显因素中绝大部分是内隐因素的体现,二者变迁变化的影响是相互的,只不过外显因素的变迁速度较内隐因素更快、更直观。因此,对于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的分类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难题二:对于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研究,尽管选取了贯穿东南到西北、辐射河西走廊的四个田野调查点,但仍是地域范围较大的个案研究,如果将其放在整个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放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民族关系理论的普适性意义也是研究难点之一。 创新:研究平台的创新,河西走廊自古是东西方交往交流的要道,是多个民族水平流

10、动的走廊,从地理的角度,它也是民族垂直流动的地带,多个民族在此接触、交往、融合、杂居。多民族水平和垂直流动的杂居走廊是的本课题进行研究的新平台。 SLIDE12 进度计划和中期成果计划: A 2007 年-2010 年 天祝藏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进行的田野调查,搜集资料和著作论文的阅读。 B 2011 年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搜集资料和著作论文的阅读。 C 2012 年 写作阶段,并进行补充调查。 D 2013 年 完成系列论文。 中期成果将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呈现。SLIDE13 课题组成员这一课题无论从申请到将来的逐步实施阶段,还是到最终完成,都不可能凭任何人

11、的一己之力,所以在最后感谢我们的课题团队成员。我的陈述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内容一 民族杂居情况。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但大部分民族分布状况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杂居与聚居相互交织的, “杂居中有聚居” 、 “聚居中有杂居” 。在这个杂居与聚居相互交织的范围内,各民族相互交往、依存、冲突、融合,民族关系才有了纷繁复杂、多样具体的实现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户籍限制的逐渐削弱,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更广范围内的民族杂居将成为民族分布的趋势及最主要特点。因此具体的描述并分析河西走廊的民族杂居情况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是阐述和分析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内容二

12、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状态。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已经被载入史册,并有学者加以分析评注。那么当今河西走廊现在民族关系是怎样的状态,是合作、互助、彼此融合,还是竞争、冲突,相互排斥,又或者以一种状态为主各种状态并存、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状态缺失。对此进行最新的民族学考察和记录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民族学资料,也是对该地区民族关系实现过程的见证。内容三 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实现形式。有了河西走廊民族杂居的格局基础,那么这一地域的民族关系又是以什么形式来实现的呢。民族关系的实现是以各民族在地域、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中产生的交集为基础的。在各个方面的交集中,各民族间或合作、或

13、互助、或融合、或竞争、或冲突、或排斥等等的表现,便是民族关系得以实现的各种形式。内容四 影响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河西走廊自古是中西方交通的要塞、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舞台、民族流动的通道,因而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形态,并依此建立了纷繁复杂、多样具体的民族关系。正因为这一地带是交通、经济、文化、民族的互动地带,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便也是多样的、复杂的。生计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服饰、信仰、价值观、习俗和禁忌等等,都能够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是外显的,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直观的,不稳定的,也较为容易被察觉。随着这些外显的因素差异性的逐渐减小,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也会逐渐消退。而内隐的因素对

14、于民族关系的影响则是相对牢固、深刻的,由内而外不容易轻易地改变,即使发生变化也是逐渐而缓慢的。由于内隐的因素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使发生变化变迁也会保留一定的特性,那么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也会随着特性的保留而延续,具有持续性。内容五 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特点。根据内容一到内容四的阐述和分析,不难看出在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多样、具体的特点。内容六 对于民族关系定义的新的审视。从民族性的角度简化民族关系的定义。(英国学者莱温斯坦(E. G. Ravenstein)在十九世纪提出了一种人口移动理论,他把社会中人口迁移的规律概括为这样几条法则:1)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距离

15、的迁移是迁往大的工商业中心。相对于一个吸引移民的中心来说,距离越近,迁入的移民人数越多,相反,距离越远,迁入的移民越少,移民人数与距离成反比关系;2)迁移常常是阶段性迁移。就一个城镇来说,首先是其周围农村地区的人迁入进来,然后,距离较远的农村地区的移民又逐渐迁入到城镇周围的农村地区;3)迁移流与逆向迁移流同时并存,但净人口迁移流通常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一般情况下,迁移到一个地区的移民,也还有反向迁移的存在;4)女性人口在短距离迁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5)交通、通讯和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迁移率;6)有利的经济因素是吸引移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美国学者李(E.S. Lee) 在莱温斯坦的理论基础上,对迁移规

16、律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模式。他把迁移定义为人们的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变更。他认为,与人们的迁移行动有关,以及影响迁移的因素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与迁移的目的地有关的因素;二是与迁移的原住地有关的因素;三是与介于迁移目的地和原住地之间的因素,四是与迁移者个人有关的因素。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存在有利于迁移的正的因素(+) ,和不利于迁移的负的因素(-)以及不起作用的中性因素(0) ,正负因素的较量和综合,促成最后的迁移行动。 李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进一步提出人口迁移主要有这样一些规律:1)人口迁移的规模因两地之间的差别大小而变化,两地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越大,人口迁移的规模也将越大。例如农村与城市之间,社会结构差别较大,迁移量也就较大。2)迁移规模因人口群体的结构和特征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群体的迁移量是不同的。大规模的人口向一个方向或目的地迁移形成一种迁移流。3)中间的障碍与迁移量有直接关系。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