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1685011 上传时间:2020-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预习学案 宁阳九中 张晓彬预习目标:1. 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2. 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3. 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4.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预习重点:(l)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预习任务:1、预习要求(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课文内容,并作重点圈画。2、预习活动(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2)辨析下列“中国人”的含义。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

2、和脊梁。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3)完成表格 论据 (一) 提出对方的 论点和论据 (第1、2段) 论点: (二) 直接反驳 (3至5段) 论点 (三) 间接反驳(6至8段) 论据 (四) 结论 (第9段)(4)请列举两位可以称作“中国的脊梁”的历史人物,并简述他们的事迹。3、预习结论通过预习,我学到了: 预习诊断:一、加点字注音。1、玄虚 2、诓骗 3、抹杀 4、省悟 5、乾隆 6、脊梁 7、前仆后继二、解释词语意思。1、诓骗 2、搽 3、自

3、欺欺人 4、不足为据 5、为民请命6、玄虚 7、省悟 8、渺茫 9、怀古伤今三、阅读语段,回答。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来于黑暗之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1

4、、本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 B、正反对比论证C、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 、 和 。请举出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至少两个) 、 。3、“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 。4、“状元宰相”指的是 。5、“地底下”比喻 。6、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是 ,所批驳的观点是 。指出敌论要害的一句话是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预习学案 宁阳九中 张晓彬预习目标:1. 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2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预习重点:l.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2. 初步学习演绎论

5、证法。预习任务:1、预习要求(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四则文史资料文意。(2)用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从不同渠道查阅关于邓拓的资料,准备交流。 2、预习活动(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给下列加粗划线的字注音。 自刎 给事 校正 篡位 祠堂 捏造 解释词语。 殊不知 死心塌地 无稽 原封不动 (2)了解文学常识。邓拓,笔名 ,当代 家, 家 。与 合写杂文 。本文选自 。 吴汉杀妻又叫 。 (3)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古文的意思。并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

6、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4)默读(28)段,思考下列问题:第二段中关于斩经堂吴汉杀妻的大致情节是什么? 第(48)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条证据是最主要的? (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6)理出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8):第四部分(9):

7、3、预习结论通过预习,我学到了: 预习诊断: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吴汉杀妻一剧的情节,大体是: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正要送去报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了的,那时他年纪太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并且命令他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江山。吴汉持剑去杀妻,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就将实情告诉她。于是,王莽的女儿就自刎而死;吴

8、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吊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这个故事情节,根本不合历史事实。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 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1、 解释词语。无中生有 大

9、书特书 2、第段有什么作用? 3、第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第段中写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 5、“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请结合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预习题答案注音:wn j jio cun c ni 常识:1、马南邨 ,历史学,杂文,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2、斩经堂 (4)默读(28)段,思考下列问题:第二段中关于斩经堂吴汉杀妻的大致情节是什么? 汉

10、朝潼关总兵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为报王莽杀父之仇,在母亲的促使下,使妻子自杀。即:吴汉杀了妻子。 第(48)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条证据是最主要的?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没有娶王莽的女儿,吴汉杀妻是无稽情节;吴汉与妻子关系正常,吴汉妻子的名位也很正常,没有杀妻可能;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不会杀妻。最主要的是第(3)段中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 一方面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滥造。(6)理出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第二部分(2):介绍吴汉杀妻。第三部分(38):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第四部分(9):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