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1681855 上传时间:2020-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目前,正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 “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

2、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

3、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 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 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

4、文课堂长期如此, 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 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二、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

5、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 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 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 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 ,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 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 想说啥就

6、说啥。 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 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 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 “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 ,“无根据地说” ,“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 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语文;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

7、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 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三、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 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8、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 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 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 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

9、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四、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

10、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 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 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

11、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五、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改革, 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给

12、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 较强的识字写字、 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 培养创新能力, 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 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 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