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593129 上传时间:2020-11-1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文言现象ppt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己复礼,孔子,中学高级教师 张树民,1,一、解释各句中加红的实词,1、克己复礼为仁 2、天下归仁焉 3、请事斯语矣 4、郁郁乎文哉 5、天下有道、天下无道 6、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7、名不正,则言不顺 8、野哉,由也! 9、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0、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约束,克制 赞许 从事,做 完美,政治清明(黑暗) 不非议国政 名分,名义 粗鲁,空缺,指存而不论 得当,适宜,2,二、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虚词的意义或用法,1、请事斯语矣 2、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3、盖十世希不失矣 4、奚其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正色邪,其远而 5、有是哉,子之迂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请允许我,谦辞 这 什么 大概 加强反问语气 一定,表祈使语气 表选择问的语气词,语气词,表感叹,啊 语气词,表反问,呢 语气词,表陈述,3,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觚不觚,觚哉!觚哉! 2、子将奚先? 3、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像觚,名作动 以为先,意动 给定名分,名作动,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周监于二代 2、盖十世希不失矣 3、则民无所错手足,通“鉴” 借鉴 通“稀” 少 通“措” 放置,五、特殊句式。 1、甚矣吾衰也!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3、八佾舞于庭。 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4,1、无所苟

3、而已矣 2、而好犯上者,鲜矣 3、君子务本 4、有事,弟子服其劳 5、有酒食,先生馔 6、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7、夫君子之居丧 8、食旨不甘,随便,马虎 少 致力,从事 从事,做 吃喝 一周年 闲居在家 美味,解释红色词,5,1.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曾是以为孝乎? 3.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4.食夫稻,衣夫锦 5.礼云礼云,玉锦云乎哉? 6.人而不仁,如礼何?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食夫稻,衣夫锦 9.其为人也孝弟 10.其为仁之本与! 11.衣夫锦,于女安乎?,兼词,“之乎” 竟然,副词 太、甚,副词 那,指示代词 语气助词,表强调 如果,连词 像君(臣、父、子) 穿,名作动

4、通“悌” 通“欤” 通“汝”,6,二、特殊句式 1、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曾是以为孝乎?(曾以是为孝乎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奚 1、子将奚先? 2、而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3、子奚哭之悲也? 和氏璧 期 1、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 五蠹 4、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什么 哪里 为什么,时间 预定的时间 期望、要求 一周年 期服,穿一年的丧服,7,归 1、男有分,女有归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 3、主人忘归客不发 4、臣请完璧归赵 5、天下归殷久矣 孟子殷即殷商,女子出嫁 赞许 返回 归还 归附,归属,目

5、1、请问其目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3、皆指目陈胜 4、举一纲,而万目张 5、范增数目项王,条目 眼睛 看 网眼,孔眼 使眼色,8,“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提起鱼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出自: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9,事 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从事,做 侍奉 官职,诸 1、吾得而食诸? 2、投诸渤海之尾。 3、诸将皆失色,相当于“之乎” 相当于“之于” 各,众,10,翻译下列句子,1、一日克

6、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2、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4、刑法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翻译参考课本,11,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翻译参考课本,12,“礼”的内涵,“礼”在辞海中的解释 1.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建教。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

7、物品献一份。,礼在论语中的含义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13,“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

8、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 如今,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14,克己复礼一课有关”礼”的主要观点有哪些?,1、克己复礼为仁和“礼”的具体行为 2、推崇周礼 3、尊天子,反僭越 4、正名 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为人要孝悌 7、在“仁”的前提下为“礼”,15,探究题一、孔子说的“觚不觚!觚哉!觚哉!” 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明确:觚是一种饮酒器,也在祭祀时使用,后来觚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9、,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一件器物的形状发生改变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孔子的感慨显然是有深意的。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的不满。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完美的,不可动摇的。周朝的礼器(觚)的改变,暗示了周礼的动摇,这让一心推崇周礼的孔子痛心不满,于是发出这样的深沉感慨。,16,探究题二、阅读17.21章,对于守丧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你认为宰我是怎样一个人?对于守丧三年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宰我: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于对师长提出自己的建议,思维活跃,好学深思,是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人。 守丧三年:不赞成。因为真正的怀念应该永载人的内心,有时候流于形式的东西

10、常常表示人将要遗忘;再说尽孝道更应该在人活着的时候。赞成。父母抚养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从怀胎十月,到哺育周年,再到上学求知,父母的付出可谓多矣,我们守丧三年完全应该;虽然人死无魂,但是我们只求安心。,17,明确: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实现途径与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

11、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探究题三、根据以上表述,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18,探究题四、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明确: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是确实强调了臣下和子女的义务,强调了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

12、但是孔子同样也强调了君主、父母的义务:君要行君道,父要行父道。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但是后世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片面强调了君权和父权,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极致。,19,探究题五、“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是什么句式?这种句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明确:主谓倒装句式 这种句式突出了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 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20,课后练习四、说一说它们各自是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 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是人与兽区别的标志。 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