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1452963 上传时间:2020-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二章】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沉积物,第四纪沉积物是记录发生在第四纪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良好载体,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处理、分析和研究,就能揭示地球表层在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原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也就是地表的高低起伏、坡度、切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研究任务: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将理论研

2、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研究内容: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的研究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第四纪下限:就是指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是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分界,也是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1、 冰川活动:这是早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主要依据。2、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是频繁交替的至少有几十次的气候变冷事件。3、 动物化石:主要是哺乳动物

3、化石,因为无脊椎动物在第四纪时期演化的阶段不明显。4、 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第四纪有人称它为灵生纪或人类纪,说明人类出现和演化是在第四纪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5、 沉积-构造事件:第四纪的陆相地层非常发育,这与老地层有显著的不同。2.50Ma2.60Ma B.P.这个划分的主要依据:全球发生了大幅度降温;北极冰盖发生明显扩张;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大量针叶树和草本植被,预示气候的恶化;在哺乳动物方面,真马、真象、真牛出现;在非洲出现石器;青藏高原隆升加速及周边地区有厚度砾石沉积;东亚地区冬季风出现和加强,黄土堆积开始。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

4、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划分为两大时期,即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其地层相应地称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气候旋回:与新近纪相比,第四纪气候不仅有明显的降温,而且干、湿或冷、暖频繁地交替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变化周期。在这种周期变化的重要表现就是冰期与间冰期,雨期与间雨期交替出现,一次病期与一次间冰期组成一个气候旋回。冰期的特征:(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冰川扩展:在冰期时,高纬度的冰川向低纬度推进,高山的冰川向地海拔扩展,陆地上的冰量可比温暖时期大几倍。 生物迁移:由于冰川推进和气候变冷,生物发生大规模的迁移。 全球降温:冰川发育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气候变冷。越往低纬度

5、地区,降温幅度越小。 降水的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降雨减少,但在西风带,降雨量是增加的。 气候带的移动:由于全球的降温,引起气候带在纬度和高度上的迁移。 海平面下降:第四纪的冰期可引起海平面下降,但每次下降值都不同。 冰阶和间冰阶的旋回:在冰期中还存在次一级的冷暖波动,称为冰阶和间冰阶。间冰期是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间冰期和冰期表现正好相反,如冰川退缩或消融,生物向北迁移,全球升温,降雨量增加,气候带北移,海平面回升等。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岩性松散。 成因多样,第四纪时期的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形成第四纪沉积物的地质营力多种多样,因此而形成了多种

6、成因的陆相和海相沉积物。 岩性岩相多变。 厚度差异大 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形成多种地貌形态。在陆地上形成第四纪沉积物的地质营力多种多样,因此有不同地营力形成的沉积物可构成形态各异的地貌,这是野外鉴定沉积物成因类型的重要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分类:根据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环境首先把沉积物划分为陆相沉积、海相沉积和海陆过度相沉积三大体系,在很据形成的地质营力划分为成因组和成因类型。砾向:观测砾向的扁平面和最长轴的产状,其产状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形成是的动力条件。在流动介质中,砾石的扁平面具有叠瓦状排列特征,其优势倾向与流动介质的运动方向相反。砾石的扁平面倾角大小不仅可以判别运动介质的类型,还可以判别运

7、动介质的强弱,大倾角显示强的动力条件。地貌标志:固体地球表面的形貌是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结果,剥蚀在形成剥蚀地貌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因此地貌可以作为显示第四季沉积物成因的一种标志:直接地貌标志:一般为堆积地貌,地貌成因与沉积物成因相同,只要确定了地貌成因就可以推断其沉积物的成因。间接地貌标志:利用这类地貌标志判断沉积物的成因比较复杂,是通过地貌与沉积物的相关性来推断的。地貌形态基本要素有三个:地形面:是指构成地貌的地表面,如山坡面、平原面和阶地面。地形线:是指两个地形面相交的线,如山脊线、山谷线、河床等。地形点: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地形线相交的点。地貌形态分

8、类:(1)按照地貌形态分类:地貌单个形态-是指由一种动力形成单一完整的地貌;地貌组合形态-是指由两个及其以上的地貌单个形态组合而形成的地貌形态。(2)按地貌相对关系分类:正形态地貌-指比周边地形要高的地貌形态;负形态地貌-指比周边地形要低的地貌形态。(3)地貌规模分类:星体地貌、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和小型地貌。地貌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岩石:a岩石成分,就地貌而言,可把岩石分成可溶性岩和不可溶性岩b:岩石的结构构造c:岩石的节理地质构造:a:地层产状-主要影响地貌形态,尤其是地形坡面的变化;b:断裂-断裂构造造成岩石破碎,形成软弱带,使岩石的抗风化和侵蚀能力降低,常形成沟谷地

9、貌c:皱褶-褶皱的形成影响或控制着地貌的形成(2)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内动力:a:构造运动:这是地貌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动力,是地貌形成的初始动力来源,可以说控制了从巨型地貌到小型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分为水平运动(导致山脉形成、造成小型地貌变形)和垂直运动(影响面状地貌或台阶状地貌形成)b :火山作用:火山喷发作用直接形成火山地貌。外动力:按照地质营力的特点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和风等动力。地表形态是外动力和内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两者在改造地表形态的趋势上是不同的。内动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增加;而外动力却相反,使地表起伏降低,即削高填低。内外动力在不同规模的地貌中所起的

10、作用也不一样,内动力对形成巨大型地貌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而外动力在形成中小型地貌中起的作用比较大。内、外动力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地表形态的发展和演化。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a)地貌的切割关系:就是一个地貌被另一个地貌所切割;b)地貌的掩埋关系:就是一个地貌被另一个地貌所覆盖;c)地貌的过渡关系:同期形成的地貌具有过渡关系,就是在横向上一种地貌过渡到另一种地貌。侵蚀旋回理论: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旋回性,从地貌的产生到发展再到消亡,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貌的特征不同这就是地貌发展的阶段性。当造貌动力发生变化时,地貌的发展可以重复前一个轮回,即地貌的旋回性。【第

11、三章】风化作用,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坏的过程。化学风化作用,矿物,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的方式使其破坏和变化的过程。生物风化作用,由生命的活动而引起的矿物,岩石破坏过程。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风化壳分带:全风化带,半风化基岩带,未风化基岩带流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流动作用是指斜坡上的松散物质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发生移动的现象。1泥流及其堆积物:泥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产物被水浸泡

12、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2.蠕动及其堆积物: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非常缓慢的移动现象。滚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滚动作用是指斜坡上的块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快速坠落的现象。1.崩塌及其堆积物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等。在地貌条件中,斜坡的坡度对崩塌形成的影响最明显。除坡度外坡地的相对高度也直接影响崩塌的规模。地质条件主要为岩石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气候对崩塌的影响表现在风化作用可造成斜坡上的岩块不稳定,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

13、用促使岩石破碎,形成不稳定的岩块,以至于产生崩塌。除了以上的因素外还有一些触发因素,如爆破,地震,人工开挖坡脚等。2.撒落及其堆积物撒落是斜坡上的岩石碎屑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向坡下坠落的现象。滑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滑坡裂缝:环状拉张裂缝发育在滑坡后壁和滑坡后缘,下滑拉力形成;剪切裂缝滑坡体中部及两侧,滑动岩体与不动岩体相对移动产生剪切力形成;鼓起裂缝滑坡体下部,下滑受阻而隆起形成;扇形裂缝滑体最前缘,因滑坡舌向两侧扩展形成。影响滑坡的地貌条件最主要的是斜坡的坡度和有效临空面滑坡要素: 滑坡体、滑坡面、滑床;滑坡的地貌特征: 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洼地与滑坡湖,滑坡裂缝;滑

14、坡形成的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候条件,诱发条件。滑坡形成过程:蠕动变形阶段,滑动阶段,稳定阶段古滑坡的识别:滑坡后壁遗迹,反坡台阶、洼地和马刀树,坡脚出现渗泉和大孤石,斜坡上单沟转向和双沟同源,岩层倾向异常【第四章】1片流:指沿着斜坡缓缓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水流。2坡积裙、片流堆积地貌:在坡脚由于地形变缓,片流动能减弱从斜坡上洗刷下来的物质将在这里堆积形成坡积物。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成裙裾形态的堆积地貌,故称为坡积裙(坡积裾)。3洪流剥蚀地貌:洪流的剥蚀地貌就是侵蚀沟,由其特点分为4个阶段细沟、切沟、冲沟、坳沟。4洪流堆积地貌:(根据地貌的规模形态)(1)冲出锥-小型洪积地貌外

15、形为锥形或扇形分布于小冲沟口(2)洪积扇-洪流堆积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在潮湿地区不太发育,有一定气候指导意义(3)洪积平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平原缓倾斜的地貌组合。5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黏度大、饱水的高速运动的重力流。6泥石流发育形成因素:包括形成、流动、堆积三个过程。形成区的自然条件是决定泥石流形成的关键:1)地貌上形成区要有一个较大的汇水地形有利于聚水和碎屑2)物源上形成区碎屑物质丰富当储量达10000m3/km2时极易发生泥石流低于0.5m3/km2发生轻度泥石流3)气候上日降雨量月降雨量

16、影响最大泥石流多发生于强降雨时段、暴雨中心4)植被上覆盖度低松散物质直接裸露的地区泥石流易发生。7河流的侵蚀:1)河流下蚀作用:河流不断侵蚀河床使河床降低及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2)侧蚀作用:河谷的拓宽过程,与河水的(单双向)环流运动密切相关8河谷:河水沿着地表流动的线状谷地,是河流以其自身动力和夹带的砂石侵蚀地表形成的。9河谷的三基本要素:河床、谷底、谷坡10河谷的发展阶段:V型谷:早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强于侧蚀,使河床加深速度大于拓宽速度,形成窄深谷坡陡直的河谷。河漫滩型河谷:新构造运动经历一段时间稳定在侧蚀作用下谷底拓宽形成宽阔稳定的河漫滩,同时向源侵蚀作用使河床中的岩槛减少降低,纵比降减少。成型河谷:河漫滩河谷形成后计入第3个发育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