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5136579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木兰诗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开学第三周 授课时间:开学第五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师生 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

2、,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 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 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

3、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 一 3 段)替父从军。 2第二部分(第 4 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 一 6 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 7 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 ,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

4、“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

5、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 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写家人

6、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3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 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

7、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 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

8、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 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 一 3)替父从军详 二、(4)十年征战 略 【第二课时】()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9、。 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4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

10、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 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

11、“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

12、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 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

13、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5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 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设疑:熟读全诗后,能谈谈 你收获最大的一点是什么吗?预设讨论的主要内容:木兰的形象特点。乐府诗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大胆谈出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关于木兰的形象(可参照下面内容)木兰是一个勤劳的热

14、爱和平的劳动妇女。木兰是一个聪明又孝顺的女儿。木兰是一个坚毅果断、报效国家而不贪功名的巾帼英雄。结合课文中描写木兰的语句谈人物形象。5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

15、”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请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将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2、多渠道收集我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英雄的事迹,在“我也追星”活动中交流。3.背诵全诗附板书设计: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教学反思:在木兰诗课堂教学中,我还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6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课堂上提问学生达 60 余人次;注重了本文作为乐府民歌的特点,以“读”贯穿整节课堂: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对话木兰、课本诗的创作,让师生再次走进木兰的心灵,丰富木兰的形象,也成为课堂一个小小的亮点。在木兰诗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缺陷。 “著我旧时裳”指导“裳”的读音时,读对了,板书时却随手写错了;还有“出郭相扶将” “将”的读音,也出现了失误,这在语文课上是非常失败的。同时在整个课堂流程中,教师还是有些紧张不够熟练,课堂语言略显生硬,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