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文言文

凹**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17KB
约3页
文档ID:151352567
王炎《南柯子&amp#183;山冥云阴重》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文言文_第1页
1/3

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文言文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译文】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    【注释】    ①山冥:的水气很重,山色昏暗    ②幽艳:在暗处的花啼红:花朵上逐渐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泪    ③塍(chéng):田间土埂    ④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评析】    诗词分工、各守畛域的传统观念,对宋词的创作有很深影响诸如"田家语";、"田妇叹";、"插秧歌";等宋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在宋词中却很少涉及这首词描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出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的感情,因而值得珍视上片以景语起: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在总写环境天气之后,收拢词笔,语及近景,数枝凝聚水珠、楚楚堪怜的娇花,映入眼帘如若顺流而下,则围绕"啼红";写心抒慨,当是笔端应有之义但接下来两句,却奉劝骚人词客,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可谓笔锋灵活心思脱俗下片又复宕开,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朝朝出";、"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勾勒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农民生活遂引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三农";,指春耕、夏种、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在这重阴欲雨的时刻人们盼望的是有充足的雨水,能犁耕作至于惜花伤春,他们既无此余暇,也无此闲情    每当"做冷欺花";(史达祖《绮罗香》语)时节,"冻云黯淡天气";(柳永《夜半乐》语),文人墨客常会触物兴感,抒发怜惜情怀这些作品,大抵亦物亦人,亦彼亦已,汇成宋词的一片汪洋虽有深挚、浮泛之别,也自有其价值在不过,萦牵于个人的遭际,囿于一已的狭小天地,则是其大部分篇章的共同特点。

这首《南柯子》却不同,即将因风雨吹打而飘零的幽艳啼红,和终年劳碌田间而此刻盼雨耕种的农民,由目睹或联想而同时放到了作者情感的天平两端    它不在惜花伤春旧调上的和弦,而是另辟蹊径的新声作者的目光未为仄狭的自我所囿,感情天地比较开阔一扫陈思,立意不俗    苏轼、辛弃疾等也写过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也倾注了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情感,他们所作,常如一幅幅民俗画,苏轼作于徐州太守任上的一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等五首)是如此,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笔触更为细腻入微王炎的这首词则显示了不同的特色,作者的感情主要不是熔铸在画面中,而是偏重于认知的直接表述,理性色彩较浓,因而,写到农民的生活,如"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也采取比较概括的方式,不以描绘的笔墨取胜    宋代有两个王炎,均有词作传世此篇作者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有词集《双溪诗馀》其"不溺于情欲,不荡于无法";《双溪诗馀自序》的宗旨,在这首风调朴实的《南柯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此词不取艳辞,不贵用事,下字用语亦颇经揣摩,如"幽艳湿啼红";写花在雨意浓阴中的姿态就相当生动不过此词亦有缺陷,全篇语多浅易、含蕴稍欠。

    【作者简介】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序》)、"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四)。

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