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1293858 上传时间:2020-1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注:“四省八校”由整个高考卷省份八所知名高中(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广西区南宁二中;云南省昆明八中;贵州省凯里一中、遵义四中、铜仁一中、盘州二中、毕节一中)共同组织,是高中学校间极具影响力的联合考试。1. 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A.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 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C.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可知,并称“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强调的是血缘与政治

2、相结合,巩固统治,C正确;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西周没有中央集权,排除D。2. 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A. 蕴含人文主义精神B. 强调以民为本C. 否定了天子的权威D. 主张克已复礼【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孔子强调天时与人的结合,体现了他的思想中有人文主义色彩,更加关注人的命运,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排除B;孔子没有涉及到天子权威的问题,排除C;D与主旨无关,排除D。3. 西汉文帝曾立下遗嘱薄葬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薄葬之风盛行一时;而汉武

3、帝以后的贵族墓葬中往往包括错金银器、车马器、布帛衣衫等随葬品,这一变化表明西汉A. 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B.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 伦理道德观念深人人心D.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打击【答案】B【解析】【详解】汉初主张薄葬,但由于汉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厚葬之风盛行,故B正确;宋代才有理学,排除A;材料与伦理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排除D。4. 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魏晋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 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魏晋则强调官员

4、的出身和门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门阀垄断了官场,导致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C项正确;A项是在秦朝,排除A;此时正是世家大族强盛时期,排除B;D项是察举制,排除D。5. 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但武周时期,狄仁杰以明经人仕,却能两度为相。这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A. 改变了人仕取向B. 取决于应试者的能力C. 扩大了统治基础D. 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人才选拔并非指科举制本身,而是指科举中举后的仕途问题,虽与能力有关,但此时狄仁杰等已

5、经不是应试者的身份,而是朝廷官员,其擢升与当时武周与李氏集团、士族与庶族的复杂矛盾等有关,并直接与武则天相关,故选择D项;材料没有体现取向问题,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材料中的人才选拔并非指科举制本身,故排除C。6.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A. 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 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C. 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 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钱币存取与贷出”以及“货币汇兑业务”等业务的进行有

6、赖于商业信用,所以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和运行说明唐代后期社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选D;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A;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经济秩序发展的表现,排除B;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是因为国家金融制度的创新发展,排除C。故选D。7. 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 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土地利用形式多样,而且两熟制得以推广,加之在水

7、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在农业上的做法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A正确;题干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题干列举的现象中并未体现出粮食或者农产品投放市场,因此无法证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排除C;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与土里利用形式多样、两熟制无关,排除D。8. 对于权势熏天的张居正,史书这样记载,“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材料说明明代A. 内阁权力有制度保障B. 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 吏治败坏致权臣弄权D. 才能决定阁臣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张、冯二人“所

8、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可以看出张居正虽然权势很大,但是仍旧要听命于皇帝,说明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反映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中皇权不断强化的特点,B正确;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没有制度保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吏治败坏,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9. 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A. 背离儒家思想B.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C. 主张经世致用D.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义利是统一的”“正其谊(义)以谋其利

9、,明其道而计其功。”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强调义、重视利,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故选B;明清启蒙思想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体现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诉求,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排除D。【点睛】10. 18771879年,清政府陆续正式派驻了驻伦敦、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被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这些现象表明A. 清政府抛弃了“华夷观念B. 国人思想得到较大解放C. 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D.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答案】C【解析】【详

10、解】从材料可知,清政府相继设立了驻外的办事处,体现出清代的外交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C正确;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国人思想的变化,排除B;当时没有对外开放,排除D。11. 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银两)总计:1628400上缴商部北洋兵轮军费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达成馆及出洋肄业经费赈灾、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等其他事项32400600000700000296000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A. 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压力B. 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C. 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D. 成为了清政府主要财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

11、业,从材料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盈余部分有大量的为国家的军事教育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A正确;材料不是突出强调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轮船招商局是航运业,不能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根据材料数据不能得出轮船招商局成为清朝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结论,排除D。12.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年发行后.张之洞读完颇为感慨: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统筹全局择精语详。光绪皇帝览闭此书,也是大为赞。此书一时成为畅销书,一些地方官甚至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考题。该书影响较大是因为它A. 变革了科举考试内容B. 契合了国人“富强救国”的愿望C. 得到皇帝的积极推荐D. 主张学习西

12、方先进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盛世危言是郑观应编的论文集。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初仿照元代,依旧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后来由于胡惟庸一案,明太祖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御史台改为督察院。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也可监察地方。明朝在行政系统内部又设

13、置六科给事中,分别对应六部,可对六部任何往来文书进行批驳弹劾,六科给事中和督察御史并称为“言官”。另外,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材料二1907年光绪皇帝下达圣谕:“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中央资政院对行政部门具有监察权。资政院可向有关的行政部门提出质疑,并且有权得到答复。如果有大臣侵夺资政院的权限,资政院可以请皇帝来裁夺。各省咨议局为各省议会筹备机构,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监督权。摘编自卞新龙、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材料三2016年

14、以来,中央积极部署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设立国家监察委,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到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的国家监察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监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姬亚平、吉亮亮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监察制度变革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为皇帝服务;监察制度完

15、备,中央与地方监察相结合。评价:积极: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局限:以皇权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3)意义:是监察制度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促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也可监察地方”得出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根据“另外,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并结合所学可众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为皇帝服务、监察制度完备,中央与地方监察相结合等方面概括。评价:积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局限:以皇权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等方面概括。(2)背景;根据近代所处的背景可从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