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上传人:sally****0411 文档编号:151293318 上传时间:2020-11-1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宗教文化比较(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宗教,宗教是文化之母。宗教活动是人类最早的精神生产活动,宗教思想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精神产品,主持宗教活动的人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教义、仪式等)对于一个民族的思想(思维、学术)、科学(天文、医学)、艺术(文学、造型艺术)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宗教产生的原因,恐惧敬畏(自然、死亡) 痛苦救赎,超脱现世生存状态,突破生命的限制,寻找生命的意义。,宗教人类的精神家园,中西宗教文化比较,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 多元信仰和一元崇拜 王权与教权,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宗教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摆脱现实痛苦的救赎的期待,追求灵魂净化的祈祷

2、,精神上对生命本源和意义的追索。宗教是人类为自己寻找的精神家园。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尺度,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就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中国非宗教的人生,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 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神本观念的明显

3、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 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对超越现世人生的彼岸来生或者是鬼神世界并不关注,而是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 与西方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1、在印度和尚第一,皇帝见和尚下跪,在中国王法大于佛法,和尚见皇帝下跪。 2、印度和尚剃度以示舍弃一切。中国儒家认为身躯、头发为父母精血,应视之如命,还要在头上烧洞,就更不行了。 3、印度和尚要出家,儒家则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 4、印度和尚当时靠野生物充饥,且视牛为天神。而中国当时已喝酒吃肉 。,禅宗:佛教中土化

4、的结果,1、重视现世:“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逢境对境,见色闻声,开眼合眼,悉得明宗”。 2、重视直觉、顿悟:“拈花示众,默然一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皆令自解自悟”,“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见性成佛。,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1、道教在保留原始方术方技的基础上,在东汉年间佛教的刺激下,通过整理经籍、制定仪规,于南北朝正式使用道教名称。 2、道教的核心是神仙思想,追求现实利益的理想:一是个人长寿永生,二是社会和谐安乐。既出世又入世,努

5、力寻求现实满足。 3、道教的经典是道藏。分四大部分:教义、方术(符咒、法术、斋醮)、医术(内丹、外丹)、伦理(戒规、功过格),就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而言,也是实用主义态度:“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有奶便是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在这种价值尺度的导引下,宗教所有的超越性质(即宗教性)被抽取一空,剩下的只有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安乐的功效,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西方对超越的向往,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宗教到现代启示宗教的发展过程。,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宗教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约束,即人的存在是有限和有罪的,在无所不能的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

6、,所以人对神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这种约束与中国儒家文化的道德约束有着相似的功能,因此,在西方,宗教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即在敬畏上帝惩罚的阴影下对灵魂与欲望进行道德反省和自我约束,并执着期待于身后的救赎和解放。 这种宗教道德的约束对于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西方人来说,恰恰起到了制衡的作用,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之后,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价值观和天赋人权的理想提供了思想武器,并被自然转换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而使法律获得了宗教强有力的支持。 宗教还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因为拥有共同的信仰而彼此信任,共同合作。 清教徒讲

7、求勤俭节约和刻苦工作的宗教伦理更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原因,并对西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宗教缺失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以家为中心的思想足以确保社会稳定而有序的运转。因而,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始终得不到重视。 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西方个人本位思想的影响,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中国,靠什么来约束个人的利己欲望?失去了信仰的民族将如何走向现代化?在残酷竞争的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将如何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恐怕是摆在当代中国极其迫切的难题。,多元信仰和一元崇拜,中国多元信仰 西方一元崇拜,殷人祭祀对象,儒,三皇、五帝、尧、舜、禹及祖先崇拜 对天、地的崇拜 对

8、社稷的崇拜 龙、凤崇拜,道,三清:太清、上清、玉清、 四御: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土皇地袛 三星:福星、禄星、寿星 八仙:钟离权、何仙姑、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韩湘子、吕洞宾、蓝采和 九天玄女、盘古真人 、城隍、土地、龙王、虫王 关公、钟馗、岳飞、妈祖,佛,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四大菩萨:“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世音、“大愿”地藏 四大金刚或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罗汉、天龙八部等,中国民间的宗教行为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大杂烩”的情况,来自不同宗教的各路神仙为广大民众同时膜拜。 宗教文化与各种节庆礼仪水乳交融,王权与教权,中

9、国王权 西方教权 由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宗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被边缘化,始终臣服于世俗的政治权力。而在西方,世俗的王权势力反而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中国王权,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 一种宗教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影响,就必须为世俗王权服务。,佛教,印度佛教本是出世的宗教,不受世俗的礼法道德的约束。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主张无君无父,一不敬王者,二不拜父母,见在家的任何人都不跪拜,只合掌致敬包括对王者。,佛教,东晋慧远:信佛的信众有两种,一是在家,二是出家,在家

10、信徒应当忠君孝亲,遵守礼法名教。出家修道的沙门 “是方外之宾,不应改敬王者”。 北魏法果:“太祖(即魏道武帝拓跋珪)明睿好道,既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北周武帝:“帝王即是如来”。 宋孝武帝:下令沙门必须对皇帝跪拜,否则就“鞭颜被面而斩之”。 隋昙迁:“佛为世尊,帝(隋文帝杨坚)为至尊”。,佛教向中国王权试探的结果,证明中国的世俗王权拥有强大而坚实的根基以及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它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它决不容许任何宗教信仰、任何观念行为凌驾于它之上或对它稍有不敬。 无论从佛教来看还是道教看,它们同世俗王权的摩擦争斗,无不以妥协或失败而告

11、终。所以,“不依国主,则法难立。” 即使后来佛教、道教流行,都不能改变其从属于政治,做政治奴仆的命运。由此,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世俗王权也失去了最后的制衡与监督力量。,西方教权,公元380年,基督教被确认为罗马帝国国教。 11世纪,正式形成了罗马教皇制度,8世纪中叶,开创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教皇国,标志着教皇在精神领域的权威已经延伸到了世俗领域。 公元800年,教皇为查理曼加冕,由此开始了帝王由教皇加冕的仪式,成为“君权神授”的具体体现。而后,教会又根据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皇权力高于帝王,反对世俗王权控制教会。 11世纪初到13世纪末是欧洲基督教会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往往是教权占上风。,西方教权,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英诺森三世:“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也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16世纪,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新教,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采取了灵活务实的策略。按照灵肉二分的原则,世俗政权只能管人的肉身,而灵魂应交付给上帝亦即宗教。多数西方人也按此来处理生存与信仰的问题,通过宗教为自己的灵魂找到最后的依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