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1164147 上传时间:2020-1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一、选择题 (共20题,共0分)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 影响因素不同B. 起始条件不同C.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 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 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 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 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B. 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 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

2、后的演替类型不同D. 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

3、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6.发生在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的演替顺序是( ) A.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原始生命蓝藻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 种植作物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7.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8.下表是退耕还

4、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 A. 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B. 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C. 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 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9.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 演替过程只

5、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10.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B. 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C. 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D. 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11.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6、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 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 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 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12.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 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B. 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C. 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D.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13.如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

7、述不正确的是( ) A. 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 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 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 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 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次生演替C.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D. 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15.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 某农场丰富

8、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16.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7.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

9、确的是( ) A.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C. 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S型增长D. 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 初生演替初期,群落的生产大于呼吸消耗,有机物积累,生物种类增加C. 火灾后的草原可进行次生演替D.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9.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

10、个新岛,后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 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20.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主要物种D. 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0分)21.某水库中人工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为了提高鱼类

11、的产量,必须不断投放饵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库中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1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2造成的。 (2)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1。 (3)为确定青鱼数量是否达到捕捞标准,常采用1法调查其数量。把2千克以上的青鱼捕捞后,余下青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2。 (4)如果该水库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废弃,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1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22.有人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1增长,第5年变小的原因是2。 (2)该

12、草原在第10年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1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实验组用1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2的牧草饲喂将两组昆虫置于 3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生存率4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生存率5或实验组6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23.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

13、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1阶段,这种演替属于2。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1,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2。 24.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事例说明人类的活动能1。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2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3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影响该群落植物垂直结构的非生物因素是4。 (2)与北方针叶林相比,影响

14、两地物种丰富度的因素主要有1(举两例)。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2(填“偏高”或“偏低”)。 25.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1,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2。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1,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2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1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2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