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46.50KB
约41页
文档ID:151120963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_第1页
1/41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主要内容,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五节 中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一、相关概念 二、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相关概念,1、行为与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狭义的行为指能够观察到的一切的外在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了包括狭义的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的思想和心理过程内在的思想和心理过程支配外在的活动,外在的活动表现内在的思想和心理过程内在的思想和心理过程可以通过对外在的行为的测量和推测获知 人类行为: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适应性、类型多样性、动态、可控制或可训练、发展性、整合性是其基本特征2、人类行为的正常与异常 依据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划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 划分只是一种类型划分,不是一种价值判断 标准是相对的,,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

4、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5、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之定则 各年龄段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身心发展不成熟时受影响较大 环境变化较大,或非常不良,对人影响较大 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中会形成相同或相似之行为或人格特质 幼年时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影响人格形成的基础,终身难以纠正,二、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帮助人们分析问题,作出决定,最终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需要适当的形式帮助人或环境产生积极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在从事这些活动时,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确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表现出他们的行为,不同的人们行为为什么不同,在面临问题和困难时,人们如何选择和应对,怎样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怎样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案例分析,一个三口之家,父母收入都很低父亲因为所在工厂破产而下岗,全家生活极其困难父亲外出找工作,但是,因为人过中年、机能不足,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又十分激烈,因此,屡屡碰壁。

父亲申请失业救济,但是由于有关机构办事拖拉,迟迟没有拿到钱这一家人已经无钱支付房租和购买生活用品了,甚至连食品都难以保证停止使用,电也用不起了,房东要赶他们走孩子因为饥饿开始抱怨、哭闹,这使父母感到自己无能为了使孩子不再抱怨,他们开始打孩子,夫妻之间也开始争吵第二天,孩子回家,发现父亲已经吊死在房梁上了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儿童发展理论 二、婴幼儿行为及心理需求 三、儿童行为及心理需求 四、预防儿童行为失调的策略,一、儿童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性理论 2、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 3、皮亚杰的认知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性理论,(1)人格结构学说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本我、自我和超我,超我 (需求)意识层 自我 前意识层 (需求) 性 本我潜意识层 (需求) 食物生理需求之驱策力 呼吸水安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性理论,(2)心理性欲发展学说 要发展出人格结构的弹性和合作精神,个体要在本能欲望和社会期望之间经历冲突和成长,具体经历五个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个体的满足来自于不同生理地带 口唇期(出生到1岁):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如,吮吸和进食)。

肛门期(1岁到3岁),个体从排泄过程中获得感官满足 生殖器期(3岁到6岁):儿童开始与异性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然后与同性父母建立认同,主要满足途经在生殖器官地带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性理论,心理性欲发展学说 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从相对平静到青春期躁动 青春期(青春期到成年):发展成熟的性特征 性征期是关键,该时期儿童与异性父母产生恋父恋母情结,同时仇恨同性父母 每个时期的满足要适当,太多或太少的满足会使人格发展停滞不前,可能埋下被长期压抑的童年创伤经历,成为成年期人格变异或困扰的潜在因素2、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0-1.5岁) 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1.5-3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3-5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6-12岁)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12-18岁) 亲密与孤独的冲突(18-25岁) 生育对停滞的冲突(25-65岁) 完美对绝望的冲突(65岁以上),生命周期理论,,,,,,,,,,,,,,,,,信任,自主,积极,勤勉,自我 认同,亲密,整合,不信任,积极,,消极,,羞愧,內疚,自卑,角色混淆,,,,,,,,创造力,,,,,,,,,,,孤独,停滞,绝望,3、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内容 感觉动作期(0-2岁) 前运算期(2-7岁) 具体运算期(7-11岁)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二、婴幼儿行为及心理需求(0-6岁),1、婴幼儿的心理需求: 双亲之爱 刺激与激励 2、婴幼儿的发展工作: 动作 语言及认知 社会化 道德及人格发展,二、儿童行为(6性成熟),1、儿童行为: 知识学习、社会化、儿童游戏 2、儿童存在主要问题 娇气、骄横、任性、自私、懒惰、冷漠等不良性格 缺乏勇敢、刚强、大度、坚韧等优良品格。

二、儿童行为(6性成熟),3、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 家庭环境 核心家庭的增多 双职工父母对儿童的关爱与管教不足(妇女就业率上升;托儿所;隔代抚养等) 物质环境的富裕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教育态度的两极化期望值过高;忽视孩子成长 管教方式的两极化过度保护、虐待儿童 离婚家庭,,学校环境: 学前教育机构的缺乏 师资不足 社区环境 活动场所狭小 不良文化泛滥,三、预防儿童行为失调的策略,家庭:亲子教育、家长学校、社工指导使家庭不破裂; 学校:充实学前教育、改善学校师资条件、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员制度 社区:净化附近环境,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青少年的行为特征 二、青少年的发展工作 三、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因素 四、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五、青少年策略,一、青少年的行为特征,1、生理方面: 身高、体重、第二性征 2、心理方面: 少年前期(性成熟17岁):情绪及行为不稳定;要求独立但自身能力有限;对自己的能力、性别特征、学习方向、职业选择等迷惑 青少年后期(18-20岁):心理趋于成熟;逐渐独立生活;解决问题的方法日益成熟,二、青少年的发展工作,1、学习学校课程 2、个人计划与设计 3、其他: 扮演社会角色 建立社会关系 生活逐渐自立 升学、就业、婚姻的选择,三、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因素,1、家庭:疏远但良好的关系 2、学校:分班制度、管教方式、应试教育 3、同辈群体:影响最大,形成次文化 4、社会环境 信息爆炸、网络负面信息、沉溺虚拟世界、社会不良场所,四、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阅读p111-112),1、学业不良及逃学离家 2、人际关系紧张 3、网瘾 4、心理失调及精神病态 5、婚前性行为 6、犯罪 7、自杀,五、青少年策略,心理与认知教育 学校应建立社会工作员制度,并与校外相关机构合作;教育内容的调整 家庭:加强与学校联系、教育方式的变化 改善社区环境 普法教育,制定相应惩治措施,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21-40),一、成人特点 二、成人行为发展 三、成人的社会环境与问题,一、特点,1、生殖年龄 2、问题最多的年龄 3、趋于稳定的年龄,二、成人行为发展,1、成人发展理论 Erikson:亲密与孤独(与异性建立亲密的互爱关系,建立社会关系;事业发展) 2、爱情、婚姻、生育: 劳斯威尔六种爱情类型:罗曼蒂克型、游戏型、奉献型、 占有型、现实型和伴侣型 3、承担社会责任: 职业责任 家庭责任 公民责任,三、成人的社会环境与问题,1、婚姻问题: 晚婚、不婚 离婚 家庭暴力 2、就业问题: 就业压力 女性的职业调适,第五节 中老年人与社会环境,一、中年期的特征与行为理论 二、中年期的社会环境与问题 三、老年期的特点与行为理论 四、老年期的社会环境与问题,一、中年期的特征与行为发展(40-65岁),1、特征: 身体改变 成就颠峰期 危机与失调 家庭结构改变 2、行为发展: 埃立克森Erikson:社会关注与自我关注 马斯洛Maslow:自我实现,二、中年期的社会环境与问题,1、工作压力大 2、家庭、经济压力大 3、情感危机大,三、老年期的特点与行为理论,1、特征: 身体退化速度加快 心理老化 角色改变 个体差异大 2、行为理论: Eriksson:整合与绝望 伯克莱:人格类型理论 卡明、亨利 :脱离理论(撤退理论) 哈唯格斯特:活动理论,四、老年期的社会环境与问题,1、社会环境: 轻视老人 发展机会缺乏 有关福利不足 2、问题: 经济收入减少 情感生活弱化 配偶患病或死亡 退休后的角色适应 重症老人缺乏疗养机构 3、应对策略 改进老年福利政策(保障收入) 鼓励家庭养老;推进社会养老(养老照顾) 举办老年教育(老有所为),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工作,儿童期(教育服务) 管教不当、学业不良、偏差行为、心理疾病 青少年期(教育与预防) 学业不良、攻击性、犯罪预防 成人期(社区服务、家庭咨询) 职业调适、家庭调适、心理调适 中老年期:家庭服务与社区服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