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51072748 上传时间:2020-1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校版 精品文档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关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篇一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象牙塔走向田野,从学子到干部,无数青年选择扎根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两年前,我也义无反顾地选择将理想融入黄土地,作为选调生,投身于湖北巴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虽有“惑”,但更多的是“获”。 第一“获”是“入户帮扶要走心”。初入基层,赶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处理一叠叠文件、一个个报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绪。于是,我鼓足勇气,主动请缨担任贫困村长岭岗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尖刀班班长。在帮扶

2、入户中,村里的老干部告诉我,危房改造工作还剩下几块“硬骨头”。亲自经历过后,我才明白了“硬骨头”到底有多难“啃”。入户中遇到这样一家人,户主和90岁老母亲住“土墙屋”,弟弟住猪栏上的“小阁楼”,生活条件不容乐观。我反反复复地跟他们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劝说他们重建新房,但他们却十分抗拒,坚决不建。我百思不得其解,左邻右舍几番打听,才知道他偏信了当地风水师的说法,“房屋相位不好,不能建房”。我辗转联系上了风水师,几番劝导,他终于对贫困户改口,“今年能建房”。然而,户主又提出建房“太贵”。我又帮他申请了民政救助,从砂石料、瓦片、砖墙一点一点计算修房子的费用,与修房子的老板商议,按成本价成交这笔“生意”

3、。到了修房环节,户主还是有诸多“不满意”,比如墙面漏水、缺厕所。我便反反复复入户10余次,一个个协调解释。整整2个月,最终为贫困户修起了一座新房。我当时高兴得好像自己也住进了新家。 第二“获”是“唯有实践出真知”。来到基层,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我还想再多做一点。作为中级社会工作师,我开始从专业积累中找寻灵感,灵机一动,决定在长岭岗村成立“妇女儿童之家”,组建一支由“村妇联+童伴妈妈+驻村帮扶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帮助留守妇女、儿童。首先对全村的妇女、儿童进行了走访,但是很多孩子遇见我们总是“羞怯怯”地跑到屋里。问爷爷奶奶才知道,孩子们的父母不是出去打工,就是离家出走,加之村里山大人稀,孩子放学回家

4、没有“玩伴”,经常一个人玩手机,有点“怕生”。此情此景,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习惯了独处,他们会接受我们的服务吗?我心里打着鼓,但还是决定试一试。我们启动了一个设想:把村里的妇女干部发动起来,在农闲、课后为村里的困境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去年暑假,我们联合武汉大学志愿者开展的“彩虹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更是让“妇女儿童之家”热闹非凡。服务初见成效,更坚定了把服务持续下去的信心。然而,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只好暂停服务,上门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但是要么由于网络不佳,要么由于家长忙于春耕,很多孩子无法适应“网课”,成绩一落千丈。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人生轨迹最重要的方式了。我急得不行,到处请

5、教怎么才能帮助他们。我设法联络了团县委,争取公益项目,并且逐步重启“妇女儿童之家”,让孩子们轮流来村委会,志愿者、童伴妈妈来陪伴他们学习,人手不够,我就亲自上阵,村里又恢复了活力。 第三“获”是“拼尽力气多使劲”。从学校走入大山深处,环境大逆转,身边的人问过,你怕过吗?说实话,怕过。还有人问,你敢吗?答案是“敢”,有了“闯劲”更有“干劲”。基层工作杂、忙、急,为了尽快适应和熟悉这种工作节奏,我选择深入田野,开展调研,日积月累,培养“钻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日记录、反思、总结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我保持着“韧劲”,每天发现新事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就会发现离梦想更近了一点。 2020我的扶

6、贫故事征文篇二 2020年5月,1991年出生的邵亮被选派到山东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鞠格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来,他搞调研、抓党建、解难题,巧用三个“治村模式”,画出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启动“唠嗑模式”,浸入“橙色”真情。“橙色”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象征着快乐、阳光,这也是青年干部最鲜明的本色。为了熟悉村情,尽早地融入这个“大家庭”,邵亮从到村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村里“安了家”。按照“认真吃透上情、深入了解下情”的工作思路,他每天伴着朝阳而出,踏着日落而归,挨家挨户走访“唠嗑”,晚上埋头整理一天的“收获”。他与村民自来熟,在田间地头、院子炕头都能迅速唠在一起,与老党员、老干部、村民群众

7、总有唠不完的家常。每次走访,他都详细了解群众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认真记好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掌握了历史文化、经济现状、民风民俗等情况,为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牢“党建模式”,融入“红色”基调。“红色”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是初心和使命的颜色。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支部强起来,才有能力带领群众富起来。邵亮把“抓党建、强堡垒”作为第一要务,制定了“三步走”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建的“红色引擎”效应,构建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第一步是抓班子,建立周一例会制度,进行工作总结、问题梳理、制度学习,详细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

8、例等党内文件,提升了班子工作能力和素质;在党的先进理论指引下,画好下步工作“路线图”。第二步是明规范,建立会议签到、请假、通报等制度,对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进行谈心谈话,提升党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建立党小组学习机制,重新划分了三个党小组,分别由支部委员任组长,在落实“三会一课”“4+N”主题党日等制度基础上,组长带头对年龄偏大、身体不便的老党员开展“上门送学”服务,确保党内组织生活全覆盖。第三步是强思想,组织党员到米山水库展览馆等红色教育阵地参观学习,开展“慰问老党员”系列活动,在聆听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过程中,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升了党支部凝聚力,实现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摘帽

9、”。 激活“帮扶模式”,注入“绿色”活力。“绿色”象征着希望、生机,是邵亮描绘的乡村新颜。“服务群众”是党员干部的“天职”,也是邵亮矢志不渝的初心。着眼村子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他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村子改善容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基础设施“扶一把”。协调原工作单位蓝海投资公司出资10多万元整修村委大院屋顶、硬化健身场地、增添桌椅、改造网络线路,解决了村民活动场所破损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文化软肋“扶一把”。积极与镇党委、民政部门沟通,筹措资金6万元,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了历史文化展室,增设了道德文化展板,定期组织妇女文艺队培训、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民生保障“扶一把”

10、。协调帮扶单位威海市中心医院拨款6万元,为村里安装了40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路;协调蓝海投资公司捐赠了48套自来水井盖,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组织村民自行更换安装,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治理。一系列举措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更加和谐、村民干事热情更加高涨,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活力。 在村民的眼里,村庄的崭新面貌凝聚了这个年轻书记无数日日夜夜的辛劳和付出,“小书记可真带亲”成了邵亮心头最温暖的话。有了村民的鼓励和支持,他干劲更足了,下一步要继续当好群众贴心人、致富领头人,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奔向幸福的田野。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篇三 夏日的天儿总是亮得很早,墙上的挂钟还没指向五点,外面已

11、是晨光依稀。就着朦胧的雾霭,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人影不断穿梭于山间蚕场的柞树间,步伐矫健,动作娴熟,他就是辽宁省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村民齐增荣。 说到齐增荣,村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从前的建档立卡户,现在的脱贫典型,短短5年时间,就完成了身份大转变。提起这段传奇经历,老齐总是嘿嘿一笑,点上一支“老旱”,便打开了话匣子。 老齐57岁,地道农民。种田的好把式,养蚕的“土专家”。曾经的小日子也是有滋有味,不愁吃穿。可是后来妻子身患重病,撒手人寰。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外债。妻子的离世,让他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从此,以酒度日,也不专心种田养蚕。生活水平急转直下,最后成了一名“连吃包方便面的钱都拿不出

12、”的贫困户。 2015年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边门镇政府在入户调查后,决定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指派了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对其进行帮扶,相关人员接到帮扶通知后,与建设村的村干部一起上户了解齐增荣的家庭情况。令他们感到棘手的是老齐不但没有脱贫信心,更没有致富意识。这让入户的干部们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激发老齐的内生动力,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信心。 于是镇村干部便频频登门,不断与老齐唠嗑谈心。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为其讲解身边的致富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其重拾生活信心,帮助他树立致富意识。经过村镇领导科学讨论,结合老齐自身的优势和意愿,

13、最终确定发展养蚕业。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拿咱当自己人,咱们也不能不知好坏,不懂冷暖。从那时候开始,老齐就下定决心,要重拾生活勇气,努力向上,积极致富。 老齐将那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牢牢地记在心里,时刻以此鼓励自己。2016年他在村里承包了一大片蚕场,从仓库里翻出满是灰尘的养蚕工具,拿出仅有的1300块钱,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枪。老齐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刻苦自学,一方面在上级单位的帮助下,多次参加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养蚕技术培训班,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养殖柞蚕的经济效益也一路飙升。仅2019年老齐就通过养蚕收入了6万多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是党和政府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甩

14、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接下来我要进一步扩大养蚕规模,提升养蚕技术,用奋斗换来更好的生活!”老齐坚定地说。现在谈起生活,他充满信心,斗志昂扬。未来的路,他也必定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阔!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篇四 2018年3月,根据单位结对帮扶工作调整安排,我有幸与老李一家结识。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结对帮扶老李家两载有余,在这两年多时间里留下了一些扶贫往事美好回忆,令人回味无穷! 从忧心忡忡到喜笑颜开。2016年,老李家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发展了肉牛产业。在我第一次入户走访中,老李向我反映,他家在2016年的时候饲养了8头能繁母牛,每头母牛政策补助2000元,但到

15、现在还有6头总计12000元的补助款未得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我立即打电话详细咨询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从他们那里得知由于县上未拨付该项资金到乡镇,所以资金暂未兑现。在之后的几次入户走访前,我都是事先打电话咨询乡镇畜牧兽医站了解肉牛补助款兑现情况,反馈的结果是县上的资金还未拨下来,但他们告知我母牛补助款是一定会兑现的。每次来到老李家,当他们提到这个问题时,我都是尽量做好解释,并安慰他们补助款是会兑现的,只是暂时未拨付而已,请他们再等等。也许是许久没得到补助款,之后几次来到老李家,我发现他们变得忧心忡忡了,十分担心母牛补助款不能兑现。从他们的话语和眼神中,我深切体会到12000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

16、巨大的数字,而我能做的就是一次次地打电话咨询补助款划拨情况和平复老李家人紧张的心情。一段时间后,当我再次来到老李家时,老李喜笑颜开地对我说:“小王,感谢你,我的能繁母牛款终于到账了。”看到老李家人脸上的喜悦,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从前途渺茫到欣欣向荣。尽管精准扶贫这些年来,老李家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增加了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但老李和他妻子年龄相对偏大,离致富的路还很远。精准帮扶要注重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脱贫质量,确保不返贫。2019年6月,老李的儿子(亮亮)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整天待在家里。在入户走访时,看到一个大小伙子整天在家待着,我便向老李提及亮亮务工的事,但他们给我的回复是孩子还小,让他外出务工他们不放心。听到这样的回复,我感觉很是捉急,因为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