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件(上课用)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51047117 上传时间:2020-11-11 格式:PPT 页数:195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课件(上课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会计课件(上课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会计课件(上课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会计课件(上课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会计课件(上课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课件(上课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课件(上课用)(1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 计 学,Email:kjx.2011_2012yahoo. Tel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职能,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以较少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产出是每个商品生产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就必须对投入:成本、费用,产出:收入进行记录和对比核算,从而得出经营结果:利润或亏损。,投入,成本,费用,对比,产出,收入,利润或亏损,1.会计的起源,會,合 既“合计、总合”之意 曾

2、 是增的假借字,既“增加、增多”之意,計,言 既“正确无误、真实无欺”之意 十 有“四方汇合、零星相加”之意,因此,古代有“零星算之为计,总和 算之为会“的说法。,2.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周时出现了“会计”一词掌握计政的官员称“司会”,并出现“日成”“月要”“岁会”等报告文书。 春秋战国至秦汉出现了“簿书”并用“出”、“入”符号记录事项。 在国外其雏形也出现很早,如印度太古的共同体里,农业上已有记帐员,记录有关帐目与事项。,明末清初会计方法进一步完善,清末民初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步建立起来。 18世纪会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后,产生了与经营职能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二战后,

3、为了竞争不断采用新技术,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会计的更大发展。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目前世界公认的统一使用的会计方法是借贷复式记帐法。,唐宋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两种观点: (1)信息论 (2)管理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记帐、算帐、报帐、用帐等手段,核算和分析企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是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的科学方法,是管理经济的有效手段。,二、会计的概念 p12,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 具有的功能,会

4、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四、会计的特点,(1)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2)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计算和记录。,第二节 会计的研究对象,从社会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从企业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指: 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 由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生产资金形态、成品资金 形态 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过程。,会计核算、监督对象,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资金运动过程,供应,生产,销售,会计要素,会 计 要 素,静态 (点) 动态 (期),来源 权益 运用 资产,创收 收入

5、,耗费 费用,获利 利润,财务状况(产债表),财务成果(利润表),(一)资产 1、概念 已形成;权利;利益性 2、确认条件 相关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 3、内容 (按流动变现性分类),(二)负债 1、概念 已承担; 后偿还; 负利 2、确认条件 3、内容 (按到期的近远分类),(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 额:资产负债;表明产权关系 2、确认条件 3、内容(按永久性递减分类)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偿还否;有偿使用否;清偿优先否; 回报方式,(四)收入 1、概念要点 日常活动; 本企业利益; 净资产增 2、确认条件 3、内容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五)费用 1、

6、概念要点 2、内容,费 用,生产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实现销售期间补偿,当期补偿,(六)利润 期间经营(财务)成果。,主收主本主税=主营利,其他收 其他支=其他利,管理费 营业费财务费,营 利,+(-)营业外收(支)+投资收,总 利, 所 得 税,净 利,.,基础会计学,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先浏览一个例子: 天丰公司2008年6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购入自用汽车一辆,付款250000元,当即投入使用; 2购入A商品100件,每件进价50元;经协商,货款于8月底支付; 3销售A商品30件,每件售价80元,货款收到并存入银行; 4向银行借款20

7、0000元,期限3个月、利率4%; 5收入某公司支付的购货定金10000元存入银行,下月发货;,你认为: 1、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会计 提供信息应从何下手? 2、上述业务中,哪些应作为本月的收入、成本费用处理?为什么?天丰公司本月的经营情况如何? 3、假设与年初相比,6月末的一般物价指数上涨了10%。对此,月末编制报表时应否考虑?,为什么需要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环境存在不确定会计假设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约束作用,又称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对尚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是日常会计处理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

8、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四种,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一个特定的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 性的单位。 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 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在具体进行信息的加工、处 理时应站在什么立场上 要严格区分不同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界限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规定了会计正常活动的时间范围。 是权责发生

9、制、收入实现、费用配比等原则的基础 当会计主体需停业清理或破产清算时,所有以这一假定为前提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都不再适用,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一个个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须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将不同的经济活动综合地反映。 货币计量假设表明会计信息只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不能说明人事、技术、产品质量等信息 货币计量假设是假定币值稳定不变,或少量上下波动但可相互抵消而忽略不计(历史成本原则、会计各种跨期处理的前提)。,第四节 会计核算方法,一、设置帐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

10、目开设的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连续记录和反映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复式记帐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交易或事项、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记账的依据。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种重要方法。,四、登记帐簿 账簿是由专门格式的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和反映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是帐户的集合,是保存数据的重要工具。 五、成本计算 是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发生的各项耗费,并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各

11、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实物盘点,以及对各种债权、债务的查核,确定其实存数,并将一定时点的实存数与相应的账面结存数核对,借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会计报表 以书面报告形式定期总括反映各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一种专门方法。,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一节 会计恒等式 第二节 会计科目 第三节 账户,第一节 会计恒等式,一、会计恒等式的意义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账后)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结账前), 经济业务与会计要素、会计方程式的关系 经济业务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具体经济活动,它必然

12、会引起会计要素的有关项目发生增减变化;会计方程式又概括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经济业务与会计要素、会计方程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用下表表示:,结论:经济与的发生无非是影响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 每一经济业务的发生至少会引起两个以上的会计要素发生变化; 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 只有涉及会计方程式两边的经济业务,才会引起资金总额的变化; 只有涉及会计方程式一边的经济业务,不会引起资金总额的变化。,结论: 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举例,1、收到国家投资200 000元,存入银行。 2、从银行提现金5 000元备用。 3、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20 000元,

13、直接偿 还前欠货款。 4、以银行存款2 500元上缴税金。 5、购入原材料5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货款20 000元,其余货款暂欠。,举例,6、收到大众公司投入的人民币10 000元和 价值30 000元的全新机器一台作为投入资 本入账。,举例,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200 000 +200 000 2、+ 5 000 - 5 000 3、+ 20 000 + 20 000 4、- 2 500 - 2 500 5、+ 50 000 - 20 000 + 30 000 6、+ 40 000 + 40 000,课堂练习,一、当资产增加,会时引起( )的变化 1、另一资产增加

14、 2、另一资产减少 3、负债增加 4、负债减少 5、所有者权益增加 6、所有者权益减少,课堂练习,二、当收入增加时,会引起( ) 1、资产增加 2、资产减少 3、负债增加 4、负债减少 5、所有者权益增加 6、所有者权益减少 7、利润增加 8、利润减少,课堂练习,三、说明下列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1、业主投入资金30 000元 2、用20 000元购入设备一台 3、购入商品2 000元,货款未付 4、用存款2 000元归还所欠货款,第二节 会计科目,本节主要内容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和级次,第二节 会计科目,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

15、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科学再分类的类别名称。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填制会计凭证和设置账户的依据,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第二节 会计科目,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一)全面反映会计内容 (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内容明确,繁简适宜,第二节 会计科目,三、会计科目的分类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分类 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将会计科目划分为五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第二节 会计科目,1.资产类科目 资产类科目是用以核算和监督各种资产增减变动的会计科目。如库存现金、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负债类科目 负债类科目是用以

16、核算和监督各种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增减变动的会计科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第二节 会计科目,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用以核算和监督各种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会计科目。如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 4.成本类科目 成本类科目是用以核算和监督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的会计科目。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第二节 会计科目,5.损益类科目 损益类科目是用以核算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益(包括收入、利得等)和费用、损失,计算确定损益的会计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第二节 会计科目,三、会计科目的分类和级次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1.一级科目(总账科目) 一级科目通常由国家统一制定。 2.二级、三级科目(明细科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