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50996174 上传时间:2020-11-1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主观要PPT演示文稿(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八章 犯罪主观要件,2,本章重点,犯罪主观要件及其内容 罪过的具体理解 犯罪故意及其认定 犯罪过失及其认定 意外事件,3,第一节 犯罪主观 要件概述,4,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刑法规定的、支配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罪过的基本形式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特别要素:犯罪目的与动机,5,二、罪过的理解,罪过产生的时限行为时 罪过具有客观性 罪过是行为人对其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罪过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6,三、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无罪过即无犯罪 严格责任 是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主观罪过的内容是影响量刑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7,第二节 犯

2、罪故意,8,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刑法第14条的规定 犯罪主体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9,(一)概 念 区 别,犯罪故意不同于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不同于犯意 犯罪故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故意”,10,二、犯罪故意的内容,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明知的内容 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行为性质、对象特征、方式或手段) 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认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明知的程度: 可能会;必然会,11,(一)犯罪故意的内容,意志因素希望或者放任 作为犯罪故意意志因素的希望或者放任,是必须要与危害行

3、为紧密结合,从而控制行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不断能动地促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动态心理过程。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希望或者放任。,12,(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 是指行为人在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努力运用自己的意志来协调决定自己行为性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使自己对行为的认识按自己的意愿转化为客观现实,促使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活动。,13,(三)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的特点 具有目的性 具有积极性 具有坚决性,14,(四)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放任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追求其他目的,甚至无目的的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但不是设法改变自己行为的性质或者方向以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

4、而是以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继续运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决定行为性质的各种条件,最终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过程。,15,真题链接: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2.2,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

5、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16,三、犯罪故意的法定类型,直接故意 认识因素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 希望危害结果发生,17,(一)犯罪故意的法定类型,间接故意的特征 认识因素 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 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18,(二)间接故意的认定,在追求一个犯罪目的时,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时,放任可能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在突发情绪支配下实施的行为,19,(三)两种犯罪故意的联系,在认识因素上明知会 在意志因素上接受、认可危害结果的发生,20,(四)两种犯罪故意的区别,认识的程度不同 意志因素不同 成

6、立犯罪的条件不同 主观恶性不同,21,案例讨论,案例1、 基本案情:甲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一日,某甲为上山打猎擦拭枪支,不料枪支走火,击中其妻,致其当场死亡。 问题:甲对其妻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犯罪故意? 案例2、 基本案情:甲男因婚外情欲毒死妻子连累儿子一案 。 问题:分别分析甲对其妻、子死亡的心理态度。,22,案例讨论,案例3 基本案情:甲拉木材手续不全强行开车并急刹车致木材收购负责人乙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案例4: 基本案情:甲欲杀死乙,而乙与丙必在一起高空作业,甲砍断绳索致乙丙二人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23,案例讨论,案例

7、5、 基本案情:甲拐卖妇女途中为躲避警察潜入树林并以手掩乙女鼻口致其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死亡所持心理态度。 案例6 基本案情:甲交通肇事后把被害人抛入深沟致其死亡一案。 问题:分析甲对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24,四、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25,五、犯罪的目的与动机,犯罪目的: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动机:刺激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26,(一)犯罪的目的与动机,两者的联系 两者的区别 心理现象的产生顺序不同 在犯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不同,27,第

8、三节 犯罪过失,28,一、犯罪过失概述,犯罪过失的概念 刑法第15条的规定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的心理状态。,29,(一)犯罪过失概述,犯罪过失的特点 犯罪过失成立的客观条件是行为已经导致法定的危害结果发生 犯罪过失的主观条件是不包含容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的实质内容是对行为性质发生了不应有的认识错误,30,(二)犯罪过失的类型,疏忽大意的过失(无认识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有认识的过失),31,二、疏忽大意的过失,概念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心理状态。,32,(一)疏忽大意过

9、失的特征之一,行为人应当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 预见义务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所确立的义务 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所产生的义务 主观上的预见能力 主观说 客观说 折衷说 客观上的可预见性,33,(二)疏忽大意过失的特征之二,行为人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 没有预见 疏忽大意,34,疏忽大意的过失,案例1 基本案情 四高中学生在足球比赛中“打油”致他人死亡案。 案例2 基本案情 值班医生用旧绷带包扎伤口致伤者死亡案。,35,三、过于自信的过失,概念 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人在行为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36,(一)过于自信过失的特征,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认识到危害

10、结果可能发生 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不发生 轻信危害结果能够避免 过高估计了主观能力 过高估计了有利的客观条件,37,(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相似之处 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都要求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作为其成立的条件,38,(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认识因素不同 在认识的程度上 (模糊、比较清楚) 在认识的内容上 (包含对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的认识、不要求对阻止危害结果的具体条件有认识) 在认识是否发生错误的问题上 (对行为性质发生错误认识、不以错误认识为必要条件),39,(四)过于自信的过失 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意志因素不同 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

11、违背其本意 (违背、不违背) 在客观上是否(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采取或者有所凭借、不采取),40,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案例1 基本案情 刘某爆破采石时与王某发生口角,在激将下点燃炸药包炸死王某一案。 案例2 基本案情 黄某与邻居小孩开玩笑两人一起掉入粪坑淹死小孩一案。,41,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案例3 基本案情 甲乙立“生死状”比武,甲持匕首刺乙腹部致乙死亡案。 案例4 基本案情 甲点火烧荒引发林区大火案。,42,案例分析,案例1 基本案情 杨某在居民区快速开车行驶撞死6岁小孩案。 观点分歧:(间接)故意杀人罪;(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罪;(过于自信的)过失

12、致人死亡罪。 问题:杨某对小孩被撞死的结果持何种心理态度?,43,司考真题 2004,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44,四、犯罪过失的学理分类,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 (重大责任事故罪) 重过失与轻过失,45,五、过失犯

13、罪的刑事责任,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主观根据(漠视、忽视自己所承担的注意义务) 客观根据(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46,(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刑事责任的区别,客观上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才成立;(直接)故意犯罪即使没有发生危害结果,也要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危害结果,通常过失比故意重(如伤害) 同样的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比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轻(如致人死亡),47,第四节 刑法中的意外事件,48,一、刑法中的意外事件,概念(刑法第16条的规定)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 无罪过即无犯罪,反对客观

14、归罪,49,(一)刑法中的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特征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行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意外事件、不可抗力),50,(二)刑法中的意外事件,不能预见 超出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危害结果的发生出乎意料 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案例:李某在雨夜开车压死院内睡觉的魏某案。,51,(三)刑法中的意外事件,不能抗拒 超出行为人控制能力 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案例1:甲身体受到他人猛然撞击失去平衡将乙挤下悬崖摔死案。 案例2:杨某驾驶新购轿车失控致人死亡案。,52,主观罪过 之 案例讨论,案例1 基本案情 警校学生陈某嫖宿时殴打卖淫女张

15、某致其死亡案。(1999.2.2.3) 观点争议:意外事件;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 问题:陈某对张某之死有无罪过?,53,案例讨论 案例2,基本案情:公安干部毛某将夜行人误认为是小偷而开枪致其死亡案。 观点分歧:意外事件;疏忽大意的过失;间接故意 问题:毛某对他人之死持什么样的心理态度?,54,主观罪过 之 案例讨论,案例3 基本案情 中年女小学教师邓某在教育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蒋某时遭到顶嘴,一怒之下甩了一巴掌打中右眼部致其右眼失明案。(本疑案研究P69) 观点争议: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犯罪(直接与间接故意);过失致人重伤罪;意外事件 问题:何种心理态度?,55,主观罪过之案例讨论,案例4 基本案情 何某在发现5岁女儿被同村72岁周某猥亵后气愤难当,责骂并且打了周某一记耳光致其死亡案。(2000.2.4.1) 观点分歧:过失致人死亡罪;意外事件 问题:本案如何处理?,56,主观罪过之案例讨论,案例5 基本案情 王某为灌溉麦田横跨大堤架设电线,电线下垂致驾车经过此地的高某翻车死亡案。(2001.1.5.1) 争议观点:意外事件;过失致人死亡罪 问题:有无罪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