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伤仲永》导学案(教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097107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语文《伤仲永》导学案(教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下语文《伤仲永》导学案(教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语文《伤仲永》导学案(教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伤仲永》导学案(教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盘县松河中学七年级 语文下册 导学案 第 周 第 课时 共 2 课时上课时间:2011 年 月 日 星期 教研组长签字: 年级组长签字: 课题:5 伤仲永 设计人: 陆 强 学习目标:1、培养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先扬后抑、叙议结合的写法。第一课时一、导入 5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献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

2、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阅读课文,完成基础同步;121、完成 1、2、3、4 、5 题2、介绍作品,作者,完成第 6 题;3、讨论 8 题;4、读课文,完成 9 题。三、引导分析阅读精炼(一)20 四、试解释全文 5五、总结 3一、基础同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 y ) 扳(pn) 环谒( y ) 泯然( m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未尝识书具曾经 即书诗四句写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3、 余闻之听说3、朗读下面句子,指出停顿不正确的是 ( A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联系上下文,具体指出“其”所指代的内容。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诗 稍稍宾客其父。 他(仲永)的 5、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6、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

4、者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7、你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请写出两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

5、之态。D、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二、阅读精练(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找出文段中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 pn 牵,引10、解释加点词语。传一乡秀才观之 全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

6、采和道理 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1、翻译下列句子。(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12、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作答)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1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直接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道理上:“受于人者不至也” 。第二课时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5二、 完成二(二)题 20三、 引导完成第三题 10四、 讨论第四题 7五、 总结 3B、文章先

7、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寄托了作者的惋惜、哀伤之情。(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15、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辄:就 (2)父怒挞之。 挞:鞭打 (3)琅琅达旦。旦: 天亮 (4)冕因去。 去:离家 (5)窃入学舍。窃:偷偷地 16、翻译句子。 (1)已而复

8、如初。 不久,又像原先那样。(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堂里的学生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它。 17、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8、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4 分)可围绕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三、中考在线未雨绸缪(四川资阳)【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

9、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14、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

10、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啊,表感叹语气。 (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20、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是叙议结合,以事说理。21、将下面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1)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人分别了一段时间就要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重点考查“刮目相待” 、 “见事” 、 “利其然” 、 “日” 、 “环” 、“谒”等词语)四、说说你读了这两则短文后受到的启示,不超过 50字。略(提示:答案要围绕重视后天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学习,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等方面去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