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0957688 上传时间:2020-11-10 格式:PPT 页数:152 大小:5.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总复习ppt课件(1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生态学,总复习,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分子(molecular) 个体(individual) 种群(population) 群落(community) 生态系统(ecosystem) 景观(landscape) 生物圈(biosphere),经典生态学 研究的内容,近代生态学 研究的内容,近代生态学 研究的内容,生物与环境,环境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

2、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在生物科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被称为大气候。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Simith等将生态因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 (蒙恰斯基)将生态因子 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物因子 稳定因子: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 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潮夕涨落;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4、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性: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这就是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限定性: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一个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一个来完全替代,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

5、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交互作用。这两对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形成了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协同进化),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限制因子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

6、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或生态价,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对炎热干旱环境的适应。,能量环境,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能量环境,地球上生命生存必需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地球及其生物来说,太阳辐射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热能,另

7、一种是光能。,光质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可见光区,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为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吸收,这部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绿光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此外,长波光(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光强度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 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达光饱和点后, 不随光强增加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陆生植物 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产生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 动物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在白天强光

8、下活动,夜行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植物光周期现象 对繁殖(开花)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动物光周期现象 对鸟类等迁徙影响; 对繁殖的影响: 区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9、。 对滞育的影响, 对换毛与换羽的影响。,生物与温度的关系,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 ,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 ,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

10、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

11、温等。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生物对高温的适应,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生物体的水分获得与损失途径,水分的丧失途径 植物蒸发(蒸腾作用、扩散作用)失水,分泌失水。 动物蒸发失水,排泄、分泌失水。 水分获得途径 植物根部吸收,叶面吸收

12、。 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陆生植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形态适应: 发达的根系; 叶面小; 单子叶植物中一些具扇状的运动细胞,可使叶面卷曲; 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 水分运输的动力 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 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 湿生植物 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等渗: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高渗: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通过排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低渗: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

13、,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陆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失水的主要途径: 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 补充水的主要途径: 食物、代谢水、饮水 保水机制 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如昆虫 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 减少呼吸失水,逆流交换 减少排泄失水,逆流交换,重吸收,排泄物质、形式 利用代谢水,土壤,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土壤水分太少引起干旱,太多又导致涝害,都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土壤水分还影响土壤内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有一半来自土壤。但是,当土壤中CO2含量过高时(如达到10-

14、15%),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机能就会受阻,甚至会窒息死亡。,土壤温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有直接影响,还通过限制养分的转化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一般来说,低的土温会降低根系的代谢和呼吸强度,抑制根系的生长,减弱其吸收作用;土温过高则促使根系过早成熟,根部木质化加大,从而减少根系的吸收面积。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恒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最明显的适应性反应表现在呼吸与血液组成方面。,二氧化碳,CO2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在强光照下,作物生长盛期

15、,CO2不足是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加CO2浓度能直接增加作物产量。,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与物种的概念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使其能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稳定性。作为系统还具有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与数量反馈控制的功能。 种群不仅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还是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单体生物个体

16、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如鸟类、兽类等。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如水稻、浮萍、树等。,种群主要特征,数量特征 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即群落是由物种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的分布格局,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聚集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种群多度的估计,物种多度与丰富度 多度(abundance):一定范围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 丰富度(richness):一定范围内的物种多寡。 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