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930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巧搭语言支架 丰富语言输出“支架”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纵观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侧重于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很多时候,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近些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学生在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却相对薄弱许多。语言的输出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桎梏。一、小学英语语言输出不足的成因及分析总结笔者日常听课、上课的经历,并加以梳理,发现导致学生语言输出不丰富的原因主要

2、有三方面:(一)教学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案例】在教学 PEP Book8 Unit4A Lets talk 时,教师用喜羊羊和美羊羊作为拓展部分的主人公。Xi Yangyang: Where did you go on ?Mei Yangyang: I went toXi Yangyang: How did you go there?Mei Yangyang: I went thereXi Yangyang: What did you do?Mei Yangyang: I 【课例分析】我们经常喜欢把卡通人物引进课堂,进行富有趣味的英语教学。但教师在选择卡通人物上,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3、即便都是小学生,低段和高段的孩子感兴趣的也是不一样的。在这节高段对话课中,教师选择了喜羊羊和美羊羊这组卡通人物,作为拓展部分的主要人物,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被大大地激发。相反,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假期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2的表达兴趣。【理论延伸】由于对学生主体性因素的重视度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困难、方法、心理等因素考虑不周,使英语教学主要建立在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上,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因素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和把握,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低下。(二)教学过程没有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案例】在学习 season 这一话题时,要求学生能够互相询问最喜欢的季节,并回答。教师设计

4、了四人小组的 Train Work:S1: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2: I like spring. I can fly a kite.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3: I like summer. I can swim.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4: I like winter. I can make a snowman.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1: I like fall. I can go hiking.【课例分析】这组 Train W

5、ork 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关键句型的掌握,但并没有结合新知和旧知,滚动已有的语言点。因为喜欢一个季节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这几个动词词组,教师完全可以跳出教材本身,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I like spring. Its warm. There are many flowers and trees. I can fly a kite and draw pictures in the park. Spring is lovely! 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一些创造性地语句: I like winter. Its cold. But I can eat ice-cream. So cool! 这

6、样,学生就能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理论延伸】课堂教学过于程式化,设计的对话活动无实际意义。大多数教师还是就新单词、新句型等新语言知识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俩俩或者小组操练,不能很好的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拓展,并以此为契机,创设语境,进行话题交流。学生的表达被限制在当堂所学,影响了语言的输出量。(三)教学设计没有实现语义向语用的过渡3【教学案例】在教学 PEP 小学英语五年 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教 师在教授完 sweep the floor, cook the meals, 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 clean the bedroom 五个

7、词组后,为了操练 What can you do? I can . 这一句型,设计了师生之间的问答:T: What can you do?S1: I can sweep the floor.T: What can you do?S2: I can cook the meals.【课例分析】这样的交流,实际上只是将一些固定的词组作为符号来填充而已,不是真实的交际。很多学生也只是机械地用所学新词造句,而不是出于语用的角度来表达想法。这就导致了有些学生明明不会烧饭做菜,也用了 I can cook the meals. 这样的回答。【理论延伸】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热闹非凡”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

8、虽然尽兴地活动,但活动之余学生的头脑依旧一片空白,而对相关英语知识的认识也仍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究其原因,虽然与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相对较低有关,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和课堂教学本身。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语义层面,而未上升到语境和语用层面,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学到很多的英语语言知识,但对这些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却很低。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倡导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语篇意识的渗透和落实。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点,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支架,让学生依托支架,逐步达成语言的滚动输出。二、小学英语语言支架理论(一)支架理论“支架” (scaffolding )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

9、教育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一旦学生能独4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支架,会被逐渐撤离。这些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学生,用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辅助物,就被称为支架。支架式教学即“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儿童发展,当儿童技能提高时,让她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自发性” (Laura E. Berk and Adam Winsler, 1995) 。“

10、支架”理论的核心是: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教师学习者对话的互动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从而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 ”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架”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只是起着向导的作用,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支架的提供者。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最终还要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做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并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二)依托真实语境的语言支架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学生自身的经验主动

11、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新知识。但它强调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知识现象的发现,则要把学生个体知识作为建构的基础,通过师生的对话,抽取生活经验,形成英语语言支架。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语言输出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最佳情境,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旧知,帮助学生搭建相应的语言支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由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个知识“链” ,并随着语言支架的逐渐撤离,转化为内在的语言能力,最终达到语言的自如输出。三、如何为学生搭建有效的语言支架以下,笔者将以 PEP 小学英语五年级第四单元 A 部分的对话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有效地语言支架。本课的教学内容

12、为:5Teacher: Are you helpful at home, Chen Jie?Chen: Sure.Teacher: What can you do?Chen: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cook the meals.Teacher: Great! You are helpful!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篇对话的主题是 Housework,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 提问并描述自己会做的家务,并理解单词“helpful”的意义,给他人做出适当的评价。应该说相比较其他抽象话题而言,本课的话题还是比较贴近学生生

13、活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但是如果单纯地依靠教材的文本,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后很可能还是在机械地操练语言,而不是运用语言表达想法。而且,教材本身提供的语言支架并不丰富,也不利于学生联系旧知,滚动复习运用语言。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教材文本进行了再创作,提炼了 Home Alone 这个话题,以小男孩 Peter 独自在家的故事为线索,经由情节的变化和发展,搭建一个又一个的语言支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和运用语言,最后脱离支架,自如地进行丰富的语言输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归纳如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奠定支架基础 连接新旧支架 充实语言支架 撤除语言支架具体呈现:(一)真实的语境是

14、搭建支架的基石创设语境 滚动旧知 拓展语言展示家务劳动的照片支架 1:句型 I can支架 2:句型 He can支架 3:句组 ImI canIm a super girl.Home Alone呈现新知充实语言支架支架 4:对话A:The_is dirty._?B: I can任务:说说自己会做和不会做的家务6我们经常用“以情动人” 、 “以情感人”来评价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同样作为语言的英语,却很少能够看见“声情并茂”的教学场景,导致了学生的语言虽然准确流畅,却干巴巴的没有一丝情感,也没有迸射出太多思维的火花。虽然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现有的教材

15、缺乏真实语境而造成的,但这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学生能够在 Home Alone 这个故事展开之前预先感受本课的主题 “Housework”,教师在制作了一组精美的幻灯片,内容为同龄的孩子们在家里做各种各样家务的照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孩子们在课前五分钟饶有兴致地观看着他们所熟悉的人物和场景,口中还时不时冒出几个已经学过的家务的词组,如 “sweep the floor”, “water the flowers”, “clean the windows”, “set the table”, “make the bed”, “wash the plates” 等。此时,新课尚

16、未开始,教师也未置一言,没有语言支架的辅助,学生的表达虽然不完整,却是在情感被激发后完全自愿情况下的语言输出,为接下去搭建语言支架奠定了情感的基础。(二)旧知的滚动是连接新旧支架的桥梁本课的热身部分,教师摒弃了传统的 Lets do 的单一模式,通过教师自己和学生的一组 PK 游戏来复习已学的几个动词:“jump”, “run”, “swim”, “sing”, “dance”, “read”, “write”, “draw”等,并借由这个模拟的游戏语境,及时渗透学生已经初步熟悉的 I can .句型:T: Now, lets have a PK. Look, I can jump. Im super. Can you jump?S1: Yes. I can jump. Im super, too. Look.教师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及时鼓励和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并以此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当讲到 “wri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