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8305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10 讲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命题规律考查内容: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形成地貌考查形式:多数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清单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_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主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_位移_作用 水平运动 弯曲变形地壳运动(塑造地形形态的主要方式) 垂直运动 上升运动结果:总的形式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下降运动2、 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风化作用:主要是在温度、水和生物的影响下_作用:影响因素是运动的水、冰川、大气等

2、 (2)主要表现形式 搬运作用:影响因素是风、流水、冰川堆积作用:影响因素是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3、 板块构造(1)基本观点:六大板块不断移动,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2)解释地貌:板块相撞挤压形成山脉和海沟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4、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循环过程二、山岳的形成1、褶皱山(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造成岩层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2)褶曲:背斜(储藏_) 、_(储藏地下水)2、断块山(1)断层:岩石发生破裂,且沿断裂面两侧有明显位移(2)成因:由_发育而成的山岭和山地(3)断块山:华

3、山、庐山、秦岭等 3、火山4、山岳的对交通影响(1)对交通运输干线的选择:优先建造_,其次才是铁路(2)对线路的选址:地势相对平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对线路的要求:往往需要迂回前进三、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 _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侵蚀(使河流延长)(1)河流侵蚀作用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 2_:垂直于两岸河床的侵蚀(使河床加宽)(2)侵蚀地貌 河谷 初期:_形峡谷成熟期:槽形河谷洪积冲积平原,分布在山前(3)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分布在河流中下游_平原,分布在河口处(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多呈带状山区:洪

4、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呈明显的条带状平原:分布最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_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呈带状、团状考点突破考点 1 褶皱(背斜、向斜)与断层的对比褶皱地质构造褶皱是岩层变形弯曲,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断层背斜 向斜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受力破裂丙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判断方法 图示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为谷地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常形成山岭构造地貌图示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形成块状山地或高

5、地(地垒) ,如庐山、泰山,另一侧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 ,如为何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有时有泉、湖泊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原因岩层封闭,为“储油结构”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多被侵蚀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工程建设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实例应用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坏,铁路易破坏3考点 2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1、 风化作用典型地貌:风化壳分布地区: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1)风力侵蚀典型地貌: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分布地区

6、:干旱、半干旱区(如雅丹地貌)(2)流水侵蚀典型地貌及分布:侵蚀而成的 V 型谷,红色荒漠、石漠化等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等)溶蚀而成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漏斗、溶洞、石林、峰丛、孤峰等) ,分布于石灰岩地区(3)冰川侵蚀典型地貌:冰斗、角峰、U 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分布地区:高山和高纬地区3、 沉积作用(1) 冰川沉积典型地貌:杂乱堆积典型地区: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地区(2) 流水沉积典型地貌: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分布地区:出山口和中下游平原、河口(3) 风力沉积典型地貌:沙丘、黄土堆积分布地区: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考点 3 根据河流流向、水文状况和水文特征判断

7、地形特征1、 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的高低2、 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判断地形类型(1) 向心状为盆地(2) 辐散状为山顶3、 根据河流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1) 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不良,水土流失严重(2) 有结冰现象,说明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3) 有两次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说明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4、 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床较宽,说明在平原地区典例集锦【例 1】 (2009 广东地理 910,4 分)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 3 和所学知识,回答

8、 910 题。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10.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A.流向 B. 含沙量 C. 汛期 D. 流量【例 2】 (2009 江苏地理 56,4 分)图 3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 56 题。52008 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 B C D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 BC DI【例 3】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 2),回答 4 题。

9、4.(2009 天津文综,4,4 分) 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 A. a B. b C. c D.d【例 4】图 5 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 5,完成 16 题。16 (2009 海南地理,16,3 分)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例 5】 (2009 四川文综,36,36 分)36.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5材料一(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

10、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 (4 分)(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 (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12 分)巩固练习图 4 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 图 读图 4,回答 1 题。1. 图中A 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 丙处侵蚀比对岸强C 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 戊处位于背斜谷内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2 (2009 上海地理,5,2 分)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侵人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3.(2009 上海地理,6,2 分)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

11、是A. 石林 B. 沙丘 C. 海蚀柱 D. V 型谷 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右 图为某种6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4.(2009 上海地理,7,2 分)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5.(2009 上海地理,8,2 分)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6 (2009 上海地理,9,2 分)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矿产资

12、源的分布规律A B. C. D7 (2008 广东地理,3,2 分)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 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 暴雨形成的冲沟C. 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 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图 1 是“护送 2008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 2 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 8 题。8 (2008 江苏地理,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9(2007 广东地理,7)下列选项与图 3 中、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

13、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10 (2009 上海综合,36,2 分)长江浩浩浩荡荡向东奔流入海,其间塑造了不同的地貌景观。看图完成下表。711. (2009 上海综合,37,1 分)乙地(见图 I)所在的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该曲流现象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有关,右图反映的是( ) 。A.a 为凹岸侵蚀,b 为凸岸堆积B.a 为凸岸堆积,b 为凹岸侵蚀C.a 为凹岸堆积,b 为凸岸侵蚀D.a 为凸岸侵蚀,b 为凹岸堆积12 (2008全国文综I,36,36 分)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9分)说明 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11 分)指出 G 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6 分)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