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50876999 上传时间:2020-11-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三、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2、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3、中央集权制: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

2、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6、“十通”:是一套考辩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四、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2、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运作的社会环境特点。答: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

3、化专制社会; 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君主专制的皇权社会;汉文化为主导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古文明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答:(1)以史资治,为我国现实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2)为自身成才和志向的完成奠定基础。(3)为在中国政治制度史领域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奠定基础。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概念解析。答:传统社会又称“礼俗社会”、“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现代社会(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它的特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角色分化少、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单位、情感型的初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权威、习俗和传统制

4、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现代社会又称“法理社会”、“工业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传统社会(礼俗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它的特征是:规模大、分工复杂、角色分化多、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非情感型的次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和法律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5、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答:(1)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君为臣纲、臣事君以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传统社会的官僚只是君主的奴仆而非民众的公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必然形成惟命是从、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的官场恶习及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和官本位心态。(2)缺乏进取意识和创

5、新精神。其所受教育局限于经学、文学和史学等引经据典式的人文领域。缺乏自然科学和辨证逻辑思维的训练。(3)导致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双重价值观。6、概述梁启超和王国维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方面主要成果。答: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一文,这是用西方资产阶级进化史观研究中国历代政治演化进程的第一篇专题论文;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和殷周制度论则是用西方实证史学研究中国先秦政治制度史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王国维首创了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甲骨文)和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史记殷本纪等)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这种方法对现代史学形成了

6、重大的影响。7、概述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答: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初步繁荣时期。表现: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其中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现了一批中国政治制度的通史、断代史和专史性质的学术著作。比较重要的有:曾资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和两汉文官制度,杨熙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等。8、谈谈政治学在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特点。答: 概念的整体性把握。 理论的整体建构如国体与政体,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政权结构与政治关系、公共权利与公共事物等等,这些对政治学来说比

7、较常用的理论概念对历史学来说则比较生疏。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强调从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角度去把握静态的政治制度,而这正是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方面注意不够的地方。9、概述郭沫若、王亚南和陈寅恪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方面的标志性成果。答: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研究中国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特点;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理论性强,主要从政治体制的角度研究中国官僚政治产生的社会基础、特点、变化及官僚主义的流弊;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用西方史学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方法相结合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典范成果。10、皇(王)权、族权和神权关系的

8、比较。答案要点:皇(王)权、族权和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族权和神权依附于皇权,为皇权服务;皇权高于族权和教权,居绝对支配地位。五、论述题1、中西封建君主制异同比较。答案要点:中国的君主制自公元前21世纪奴隶制时代的夏朝就出现了,至1912年满清帝国被推翻,其间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宗法等级君主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君主制,历时4300年左右的历史。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从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君主制直接转化过来的,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与封建经济、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相始终的。如果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为标志,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前后延续时间长达2

9、300多年的历史。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官制度以及具体的行政、司法、监察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备严密可以说是相应历史时期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欧洲的君主制是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后形成的,至今不到二千年的历史;而西欧封建君主制则是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间经历了分散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君主专制制三个发展阶段。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到15世纪左右,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拥护下才得以在英法等主要欧洲国家确立,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西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封建制度的解体、

10、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始终的。2、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3、论述20世纪以来,用现代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四个阶段。答案要点:起步阶段:(20世纪1020年代),这一时期,除了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成果外,出现了用西方资产阶级新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

11、批学术性论文,其中以梁启超和王国维的成果影响最大。初步繁荣阶段:(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西方资产阶级进化史观及实证方法以及中国传统治史方法齐头并进的时期。表现: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出现了一批中国政治制度的通史、断代史和专史性质的学术著作。相对沉寂阶段:特点是:政治禁忌太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局限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局限在历史学的领域,缺乏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的成果。研究成果减少。空前繁荣阶段:(1978迄今)主要表现是:学术性论文和专著成倍增长。禁区冲破后多种理论和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有向政治学转移的

12、趋势。以史资治。4、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宗法(家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家族)制社会?答案要点:家族关系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崇宗敬祖、尊老敬孝、由孝入忠,以孝道治天下的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家长意识和君主意识相结合的权威意识浓厚。社会关系的取向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及由血缘关系外延的地缘关系,由亲情关系到地缘关系到政治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往往通过这种多重的人情关系来构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5、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答案要点: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强调群体性、礼法合一(或礼法并用)的伦理型社会。它与宗法制度

13、、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6、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人本文化为主导的泛宗教社会?答案要点:在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更突出并强调(现实

14、)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本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宗教采取一种理性(“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实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相结合的态度。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其表现是:政治上,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不能取代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而只能作为儒学的附庸和补充;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生活信念是重现世而轻来世,宗教观念相对淡泊;佛、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比较大,但远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质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

15、信奉多种形式的宗教。7、谈谈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答案要点:(1)从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政治学、历史学乃至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学习与研究。(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志向,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内容或相关领域。8、论君主制政与农耕文明的联系及其影响。答案要点:传统中国的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维系。这一特点使中国能够较早地进入文明社会并形成君主制的国家政体,便于产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体不易变化、维系的时间较长。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产生停滞性。在这样一种君主政体一贯制的农耕国家,内部调节机制相对完善,政治氛围中的游离因素较少,社会集团中的异己力量难以发展壮大,故整个社会有缓慢的渐变而难以发生质变。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繁荣表现在那些方面?答案要点: (1)学术性论文和专著成倍增长。论文超过2000篇、各类专著超过百部。最具代表性的有白钢主编的10卷本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它可以说是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与国内以往中国政治制度史著述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侧重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制度设置的静态描述和制度运行机制的动态分析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其它有关专著主要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2)禁区冲破后多种理论和多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