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5795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海版五年品社下册西湖风景图片及解说(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行-白堤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 ,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可 2 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著称断桥美丽的传说宋代叫它宝佑桥。元代因桥头居住着一对以卖酒为生的段姓夫妇,又称为段家桥。传说,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

2、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寡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寡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得你们酿出好酒。 ”说罢,取出三粒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

3、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后来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款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却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银两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

4、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塌啦。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断桥相会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杭州西湖,有四大爱情桥“泠桥”、 “残桥 ”、 “断桥” 、 “跨虹桥” ,盛名经久不衰。泠桥、残桥、断桥是古代的爱情桥,跨虹桥是现代爱情桥,是众多情侣约会相游的地方,而最符盛名的却是断桥,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在断桥上,流传的那许仙和白

5、娘子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众多桥中最著名的桥。传说,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菩萨说过“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而在西湖的断桥的桥面上,由伞传情,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这发至肺腑的话语

6、,实实的催人泪下。抚摸桥栏,追古思今,每个性情中人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每个到此的天涯游客人都会产生无尽的追思。白堤由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为了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兴建的,以风光旖旎而著称。后来,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 。实际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 ,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白堤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两侧花繁树茂,有绚丽多彩的碧桃,有婀娜多姿的垂柳,明代王稚登的十锦塘诗,将堤上景色渲染得十分热闹:“湖边绿树映红阑,日日寻芳碧水湾。春满好怀游意懒,莺撩吟兴客情闲。波中画舫樽中酒,堤上行人岸上山。无限风怀拼一醉

7、,醉看舞蝶绕花间。 ”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西湖的浩淼,洗涤烦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韵所在。西湖是个广大的立体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誉,游客不论站在那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图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古今皆有赞叹平湖秋月的诗词传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关乐曲。作为西湖十景中的一景,从南宋时起,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所描写的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

8、,仙山楼阁镜中尘。 “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古代时候,外西湖这一带原是有座秦楼的,该楼初名水明楼,后来叫的拗口,莫若望湖楼点明心意,也就叫了望湖楼了。古文记载:“秦楼初名水明楼,东坡建,常携朝云至此游览。壁上有三诗,为坡公手迹。过楼数百武,为镜湖楼,白乐天建。宋时宦杭者,行春则集柳洲亭,竞渡则集玉莲亭,登高则集天然图画阁,看雪则集孤山寺,寻常宴客则集镜湖楼。兵燹之后,其楼已废,变为民居。 ”现址的确定现在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景址,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

9、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虽然平湖秋月景区的实际面积在西湖十景是最小的,但它的展示面积确是最大的。跌宕起伏的山峦缭绕着轻薄的迷雾是她的轮廓,灯火斑斓的楼台掩映在桃柳的枝桠间是她的眉宇,一湖暗蓝的外西湖湖水荡漾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是她的眸光。人们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的悠长,文化的幽深。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 “望湖” ,“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

10、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西湖秋夜之月,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放鹤亭放鹤亭位于孤山东北麓,是为纪念林和靖而修建的。林和靖(967-1028 ) ,名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诗人。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有“梅妻鹤子”之说。 他死后便葬

11、在孤山北麓。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放鹤亭最早为元代郡人陈子安所修建,明嘉靖年问钱塘县令王代又加以扩建。现在的放鹤亭是 1915 年重建的。平台宽阔,栏杆精巧;亭内有联,有曰:“水青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 ” 有曰: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 ,点明放鹤亭景物,而林则徐的“世无亦草能真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则含意幽深,令人心不胜揣摩。亭内石壁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面朝东北,长方形,通高 2.4 米,宽 2.94 米,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栏,面临西湖。碑文取自南北朝鲍照作的舞鹤赋 ,全赋 466 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

12、舞的才能。字迹系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 1699 年) ,康熙帝南巡杭州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透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 “万岁作暇”等三印,似见风流皇帝的神采。四周边阴刻云、龙、火焰、宝珠作为装饰。亭东有两株高可参天的大树,浓荫之下,就是林逋的墓庐。墓亦草草,环石围砌,青草封顶,惟四下梅花拥卫,鹤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风雅。张岱林和靖墓柱铭:“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倒也镌刻出林逋的风骨。放鹤亭一带是西湖孤山赏梅胜地,左右已广植腊梅,一直延伸到西泠桥堍。每到严冬早春,寒梅怒放,清香四溢,成为一片香雪海。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

13、代“西湖十八景” 之一。 古人有诗:“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山麓多梅,据说始于林逋。山坡平缓,绿茵如锦,成片的中山纪念林北向逶迤,林下的堤岸浸润在里西湖的一泓碧波里。远处水明如镜,塔影摇曳在粼粼波光中,近则风荷猎猎,萏菡竞艳,小船游移,风过处传来阵阵清歌。 千年岁月,孤山的名人遗迹越来越多。现在的孤山,已成为西湖游客必到的胜地,虽然人们已不再著意于赏梅观鹤,但却都要到放鹤亭来看看风景,看看这位首先开发了孤山的一代名士。西冷印社西冷印社位于孤山西端,素以湖山最佳处著称,是海内外金石篆刻研究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专业学术团体 . 清光绪三十年 (1904), 杭州篆刻家丁仁、

14、叶为铭、吴隐等人结社孤山,创建了研究篆刻的学术团体。因社址临近西泠桥,1913 年便正式命名为西泠印社 , 并公推书画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始称“西冷四家” 、“西冷八家”。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该社以 保存金石 , 研究印学 为宗旨 , 创立至今 , 云集了国内的篆刻家一百多人, 连日本的篆刻家何井仙郎及长尾甲等也远渡重洋, 慕名入社。每年的清明和重阳节定期集会,相互观摩,切磋技艺,每隔五年或十年,要举办隆重庆典。秋瑾墓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是经十次迁徙于 1981 年重新建造起来的,是秋瑾墓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 1.7 米,正面嵌孙中

15、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 ,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 。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 2.7 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苏小小墓即慕才亭,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苏小小,六朝南齐时(479502)钱塘著名歌妓。家住钱塘(今浙江杭州) 。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常坐油壁香车,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仰慕她的文采,在此建墓,南宋时仍有墓在。墓前有石

16、碑,上面有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 ”墓小而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做“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后来几经毁建,至 1964 年 12 月墓亭被平毁。2004 年按原貌修复的苏小小墓,是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建造而成,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墓的本来面目。 。修复后的苏小小墓有一大特色,柱联的数量在整个西湖风景区内首屈一指。新墓上挂了整整12 副楹联,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由国内12 位著名书法家书写。分别有“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