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4607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防治针对公司产品特点(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麦生育期全程病虫草害药剂防治用药期 套餐 A 套餐 B播种和秧苗期25%咪鲜胺 EC(立喷灵,红太阳)+10%烯啶虫胺AS(万祥,红太阳)+ 10%氰氟草酯EW(红太阳)立喷灵3000倍稀释浸种;万祥15ml/亩喷雾杀虫;10%氰氟草酯 EW 70mll/亩喷雾除草20%百草枯胶剂(独佳兴,红太阳)+25%吡蚜酮 WP(大作为,红太阳)+18%苄二氯泡腾片剂(红太阳)独佳兴100-150ml/亩喷雾除草;大作为 12g/亩杀虫;18%苄二氯泡腾片剂100g/亩除草分蘖期15%阿维毒死蜱EC(守望,红太阳)+35%吡虫啉 SC(万庆,红太阳)+25%咪鲜胺EW(惊雷,红太阳)守望80ml/亩

2、杀虫;万庆 5g/亩杀虫;惊雷100/亩杀菌40%毒死蜱EC(同一顺,红太阳)+250克/升丙环唑EC(乐丰灵,红太阳)+50%吡蚜酮WDG(大信息,红太阳)同一顺30ml/亩喷雾杀虫;25ml/亩喷雾杀菌;大信息 5g/亩杀虫孕穗期1%甲维盐EC(达瑞,红太阳)+25%咪鲜胺 EW(惊雷,红太阳)达瑞8ml/亩杀虫;惊雷 100/亩杀菌10%烯啶虫胺 AS(万祥,红太阳)+25%咪鲜胺 EW(惊雷,红太阳)万祥 15ml/亩喷雾杀虫;惊雷 100/亩杀菌2一、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及特点表 1小麦生育期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生育期 时期 主要发生 次要发生播种期 10月上中旬杂草、地下害虫、散黑穂病、腥

3、黑穗病、全蚀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病毒病、根腐病、雪梅叶枯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冬前苗期、分蘖期 10月中旬至 11月下旬 杂草、纹枯病 白粉病、锈病、红蜘蛛、蚜虫返青、分蘖末期 2月中旬 杂草 纹枯病、锈病拔节至孕穗期 3月上旬至 4月上旬纹枯病、病毒病、锈病、红蜘蛛、吸浆虫、麦茎蜂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根腐病、麦秆蝇、徒长抽穗期至灌浆期 4月中旬至 5月上旬赤霉病、白粉病、颖枯病、叶枯病、吸浆虫、蚜虫根腐病、黏虫、麦叶蜂成熟期 5月中下旬 蚜虫、白粉病 黏虫、赤霉病、病毒病、干热风1、杂草杂草的种类:冬小麦田间杂草有 30种左右,以刺儿草、藜、灰绿藤、灰绿碱蓬、独行菜、芥菜、泽漆、田

4、旋花、米瓦罐、稗草等发生较重。春小麦田危害严重的有 20余种杂草,主要有藜、野燕麦、田旋花、芦苇、野芥菜、苣荬菜、扁蓄、大刺儿菜等。土壤含盐量的不同能引起麦田杂草群落发生结构变化,当土壤含盐量达 0.3%以上时,藜科杂草为优势种,当土壤含盐量为 0.1%左右时,藜科杂草下降,狗尾草上升,在土壤含盐量为 0.04%0.05%时,旱稗为优势种。杂草的发生特点:冬小麦田杂草在 10月下旬到 11月中旬有一个出苗高峰期,出苗数占总数的 95%98%,翌年 3月下旬到 4月中旬,还有少量杂草出苗。严重的草害通常来自冬前发生的杂草,密度大,单株生长量大,竞争力强,危害重,是防治的重点。冬前杂草处于幼苗期,

5、植株小,组织幼嫩,对药剂敏感,是防治的有利时机。到翌年春天,耐药性相对增强,则用药效果相对较差。因此,麦田化学除草,应抓住冬前杂草的敏感期施药,可取得最佳除草效果,还能减少某些田间持效期过长的除草剂产生的药害。春小麦田杂草3的发生与早春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早春气温高,降雨多,化雪解冻早,杂草发生早而重,反之则晚而轻,杂草盛发期在 4月中下旬,5 月上中旬为春小麦杂草化学防治适期。2、地下害虫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三种。不同地块地下害虫种类和害虫数量不同,危害症状、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也不同。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均喜食刚发芽的麦种,并能咬断幼苗的嫩茎,食害根系。蛴螬幼虫危害麦

6、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金针虫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为不整齐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蝼蛄还利用前足开掘土壤,在表土层出现凸起而龟裂的坠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失水枯死。麦田地下害虫危害轻则形成缺苗断垅而造成减产,特别严重地块可出现欠收、绝收。3、散黑穗病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厚垣孢子) ,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小麦同时受腥黑穗病菌和散黑穗病菌侵染时,病穗上部表出腥

7、黑穗,下部为散黑穗。散黑穗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产生厚垣孢子,使麦穗变为黑粉。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产生 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

8、厚垣孢子在产生后 24小时即能萌发,温度范围 535,最适 2025,其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花期空气湿度大,遇雨天有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成带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4、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 。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厚垣孢子) ,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4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

9、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 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 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 520,最适 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 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5、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 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

10、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几天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 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

11、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其在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

12、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5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 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向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

13、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 335,适宜温度 1924。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6、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对产量影响极大。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

14、,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纹枯病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 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小麦种子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 50

15、%左右;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横向扩展期:指春季 2月中下旬至 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数多为 1或 2;严重度增长期:4 月上旬至 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5 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6纹枯病发病适温 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

16、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7、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杆锈三种。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广大麦区,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病菌可以随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可扩散造成再次侵染。造成春季流行的条件为: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35 月的雨量,特别是 3、4 月的雨量过大;早春气温回升较早。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