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50818905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形动物》幻灯片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三角涡虫,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两侧对称 中胚层 皮肤肌肉囊 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梯型神经系统 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1、两侧对称,两侧对称: 即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前后、左右、背腹 背面: 保护 腹面: 运动和摄食 前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重要条件。,2、出现中胚层,中胚层 中胚层产生的方式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引起了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复杂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 增强了运动机能,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3、皮肤肌肉囊,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和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共同形成包围身体的结构,称为“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 功能:保护、运动,涡虫纲的体壁: 表皮是外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细胞,细胞之间有杆状体,腹面的表皮有纤毛。,吸虫的体壁: 由于对寄生生活的长期适应,皮层没有纤毛,也没有成杆状体细胞及杆状体。 吸虫的表皮是一层合胞体(由许多大细胞的细胞质延伸、融合形成)。合胞体内有线粒体和内质网和胞饮小泡,以及结晶蛋白所形成的刺。 上皮细胞的细胞体和细胞核移到了肌肉层的下面。 皮层的这种特殊结构起着对抗寄主分泌的消

3、化酶的作用,而且对吸虫通过体表吸取寄主营养物质和进行气体交换都起着重要作用。,绦虫的体壁: 表皮是一层合胞体 由于对内寄生的特殊适应,绦虫表皮层的表面密布细小的微绒毛,而没有像吸虫表皮那种结晶蛋白所形成的刺。 通过微绒毛,绦虫可以直接从寄主消化道中吸收营养,并有利于在寄主消化道内的固着。,4、不完全的消化系统,口、咽、肠 无肛门,5、原肾管型排泄系统,原肾管: (体内封闭,体外开口) 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分支末端由焰细胞(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盲管。 特点: 仅一端有孔 细胞数目少 功能: 主要调节渗透压 排出少量代谢废物,12,6、 梯形神经系统

4、,两条腹神经索发达,其间有横神经相连,如同梯形。 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脑,7、生殖系统: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生殖腺: 精巢、卵巢 生殖导管: 输卵管、输精管等 附属腺: 前列腺、卵黄腺等 大多数雌雄同体。,8、螺旋卵裂,发育:有螺旋卵裂(一些海产种类:涡虫纲多肠目),二、分类,2万种 一般分3纲 涡虫纲(Turbellaria) 吸虫纲(Trematoda) 绦虫纲(Cestoda),1、涡虫纲(Turbellaria) -三角涡虫,主要特征: 自由生活 皮肌囊发达 表皮 肌肉 消化系统发达 神经系统发达,三角涡虫,18,19,(前平衡囊),(耳突),(神经连合),21,牟勒氏幼虫:海产涡

5、虫纲动物的幼虫阶段, 其作用相当于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正面观,侧面观,22,涡虫的再生能力强,23,涡虫横切面模式图,24,涡虫横切面局部放大,各种涡虫,26,各种涡虫,27,各种涡虫,28,29,30,2、吸虫纲(Trematoda)-华枝睾吸虫,主要特征: 寄生生活 合胞体皮层 合胞体:许多细胞细胞质延伸融合形成的细胞的集合体,细胞界限不清晰。 吸盘 消化系统不发达 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生殖系统发达,生活史复杂,常见种类 1. 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特征:长10-25mm;宽3-5mm, 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寄生于人、猫、狗的肝胆管内,以上皮细胞为食,生活史

6、: 第一中间寄主:赤豆螺、纹沼螺等 第二中间寄主:虾或鲤科鱼类 终末寄主:人、猫、狗 症状:肝腹水、侏儒症,华枝睾吸虫,35,2.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雌雄异体,长圆柱形 雄体短粗,有抱雌沟; 雌体细长。 生活史: 中间寄主:钉螺 终末寄主:人,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又称日本裂体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内,引起血吸虫病,江南民间称为“大肚子病”。日本血吸虫在国外流行于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我国的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

7、、广西、上海、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流行。在台湾省日本血吸虫只感染动物,不感染人体。 从湖北江陵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事实,表明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人类几种主要血吸虫病中,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难度最大。这是因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多;成虫寿命长;感染后的伴随免疫和治愈后的免疫力差;中间宿主钉螺不易控制等。,41,42,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中间寄主:钉螺,43,日本血吸虫的危害 1.肝脾肿大,肝腹水 2.成人丧失劳动力 3.妇女不孕 4.儿童侏儒症 5.重症病人死亡 日本血吸虫的控制和预防 1.普查;治疗

8、病人,消灭虫源 2.消灭钉螺 3.做好粪便;水源管理 4.加强防卫意识,防止感染,44,3.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终寄主:人 寄生部位:小肠粘膜 笫一中间寄主:扁卷螺 笫二中间寄主:茭白、荸荠 生活史: 毛蚴(扁卷螺)胞蚴雷蚴尾蚴(水中)囊蚴(茭白、荸荠等)经口感染,45,46,(Fasciola hepatica),4.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寄生在羊、牛及其他食草动物和人的胆管内。,5.三代虫(Gyrodactylus) 身体扁平细长,寄生于鱼体表面及鳃,对鱼苗危害最大,三代虫病病症:寄生于鱼体表和鳃上,导致皮肤充血,鳃丝鲜红,严重时

9、可见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异常。 防治:全池泼洒指环清或百虫清,并与高能型海因先锋配合使用。,三代虫,6.指环虫(Dactylogyrus) 身体长圆形,常危害淡水鱼类,指环虫病 是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虫体扁平,头部前端背面有4个黑色的眼点,口在眼点附近,口下面膨大的部分叫咽,咽后分两根肠管延伸到体后端连接成环状。虫体后端有固着盘, 由1对大锚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指环虫是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在虫体的后部有一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后面。,病症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

10、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流行情况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分钟,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20克,可杀死鱼种鳃上和体表寄生的指环虫。(2)水温2030C时,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05克,效果较好。(3)每立方米池水用含25敌百虫粉剂12克全池遍洒,疗效也很好,成本比晶体敌百虫低些。(4)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池水用合剂0.10.24克,效果很好。,

11、3、绦虫纲(Cestoda)-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主要特征: 寄生生活,身体呈背腹扁平带状 身体前端有一特化的头节,上有吸盘、吸沟、小钩等结构 体表为合胞体皮层 消化系统完全退化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结构 头节:圆球形 颈节 节片:依椐生殖器官成熟情况分三种类型: 幼节 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完全。 成节 成熟节片:近方形,内有生殖器官、神经和排泄管。 孕节 妊娠节片:长大于宽,其它器官消失,只存充满卵的子宫。,53,猪绦虫(Taenia solium),成熟节片,孕卵节片,55,子宫,孕卵节片,成熟节片,重要种类 猪带绦虫:长2-7米;700-1 000节片

12、 生活史: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寄主: 中间寄主:猪 终末寄主:人 寄生部位:肠,57,囊尾蚴 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内,可见小钩和吸盘,是感染期 含囊尾蚴的猪肉叫“米猪肉”“米粉肉”“豆肉”,致病性 消化道疾病 癫痫,阵发性昏迷 局部肌肉酸痛麻木 视力障碍,失明,59,2.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成虫寄生在淡水鱼类的肠中。 此虫首次在广东九江发现,头节具有2个深吸槽故名。 中间寄主:剑水蚤 病鱼恶性贫血,体表黑色素增加,严重感染时,由于肠内充满虫体,特别是前肠第一盘曲胀大成胃囊状,致使鱼常浮在水面,张着口,因此此病又称干口病

13、。,60,3.鲤蠢(Caryophyllaeus sp.): 中间寄主: 环节动物的颤蚓,原尾蚴在颤蚓的体腔内发育 终末寄主:鲤科鱼类 寄生部位:鲤科鱼类的肠道 防治方法: 彻底搞好清塘消毒工作; 用含90%的晶体敌百虫50克和面粉0.5千克混合做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喂6天,有一定治疗效果。,4.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虫体可达10m,头节背腹面各具有一条窄而深的吸沟。颈细长。链体节片通常宽大于长,每片节仅具一套雌雄生殖器官。 第一中间寄主:淡水剑水蚤 第二中间寄主:蛙、蛇 终末寄主:人或猫、狗等食肉动物,62,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曼氏迭官绦虫幼虫)寄生人

14、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其严重性因裂头蚴的移行及寄生部位而异。裂头蚴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广泛,多见于躯体皮下、眼部、口腔、颌面部等处,还可见于尿道、膀胱等组织。被侵袭部位发生嗜酸性肉芽肿囊包,出现小结节或脓肿。增殖裂头蚴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为分化不全的裂头蚴,可广泛侵入骨骼、皮下、肠壁、肾、肺、心等组织,被侵袭组织呈蜂窝状和结节状,可使患者遭受病毒感染或免疫功能受抑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甚或致死。,63,5.阔节裂头绦虫(鱼阔节绦虫、鱼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 第二中间寄主:肉食性的淡水鱼(狗鱼、江鳕、鲈鱼等) 终末寄主:人或食肉哺乳动物(犬、猫等) 主要流行于亚寒带

15、和温带,尤以俄国为最,是感染人类最大的绦虫(最长者可达20-25m,可达4 000个节片) 患者除恶性贫血外,常发生感觉异常、运动失调。,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64,扁形动物各纲鉴别特征,体表肠道吸盘或口钩生活方式 涡虫纲 有纤毛发达无自由生活 吸虫纲 有皮膜简单有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有自由生活阶段) 绦虫纲 有微绒毛无有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无自由生活阶段),65,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是相统一的,而这种统一又必然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根椐这一原理,寄生性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动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

16、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66,取食方便而直接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表皮特化成皮膜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锚等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随着寄生程度的发展,退化愈趋退化 如吸虫:肠道退化; 绦虫:肠道消失 随着寄生程度的发展,强化愈趋强化 如绦虫:孕节内全为生殖器官,体壁皮膜形成微毛,三、系统发展,68,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皮肌囊、原肾管 2.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简述各纲的异同点。 4.中胚层在哪类动物首次出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5.动物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6.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7.华枝睾吸虫的形态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