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修订-可编辑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50719297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修订-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修订-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修订-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修订-可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修订-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修订-可编辑(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亡:逃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则:但是。椎(chu) 槌子或棒子。况(ku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逮(j):急速地。悖:违背道理,错误。【阅读指津】 “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

2、,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呆如木鸡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

3、纪渻子:人名。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响影(yng):响,声响。影,影子。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阅读指津】 “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庄子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

4、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 鸡已乎( ) (2) 犹应响影( )(3) 已无变矣( ) (4) 望之似木鸡矣(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2)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3. 纪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事为什么? 4 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那么这里的“德”应包括哪些内容? (三)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释】伤:哀伤,叹息。隶:属于。异:对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养:奉养,赡养。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自是:从这以后。自,从。是,这。文理:文采道理。邑人:同(乡)县的人。稍稍:渐渐。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扳:通“攀”,牵,引。谒:拜访。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泯然:消失,指原

6、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阅读指津】 本文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同语。 (1)借旁近与之(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邑人奇之( ) (4) 从先人还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幼年的方仲永可以称为“神童”,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句回答)

7、4.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田子方赎老马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田子方:战国时魏国贤人。喟(ku)然:叹息的样子。御:驾驶车马的人。故:原来的,老的,旧的。罢(p):通“疲”,疲劳乏力。鬻(y):卖。束帛:帛五匹一束。归心:心向(心向往的意思)归,向往。 【阅读指津】 这则寓言里,老臣罢武之所以能够“知所归心”者,是由于他向往以束帛赎老马的田子方。它说明,少者怀之

8、,老者安之,这是常理、常情,那种“卸磨杀驴”的做法是令人寒心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老罢而不为用( ) (2)仁者弗为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3.从文中看,那匹马被牵出来卖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刘颇偿瓮直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选自唐国史补) 【注释】渑(min)池:地名。瓦瓮(wng):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隘(i)路:险要的路段。隘,险要的地方。属:适逢。峻:高而陡峭。向:临近。铃铎(du):指车马。罗拥:罗列簇拥。缣(jin):细绢。此处指货币。络:缠绕,缠裹。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阅读指津】故事中瓮车塞于隘路,刘颇独辟蹊径,用自己的钱赔偿了车主的损失,尔后将阻塞道路的瓦瓮推下悬崖,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这个故事更多的启示还在于:人生常常会遭遇困境,进退维艰,此时,常规方法往往难解困局,需要人们另谋出路,才可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