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50665610 上传时间:2020-11-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一箪食,一瓢饮, _。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2)_,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_)(3)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答案】 (1). 在陋巷 (2). 凤凰台上凤凰游 (3). 登金陵凤凰台 (4).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及篇名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

2、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中的“在陋巷”一句容易与论语中其他句子背串,或是“巷”这个字写错。最后一小句“望尽天涯路”虽也有“望断天涯路”一说,但由于此处考查的是课本上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故应严格按照课本内容来。第三句的“独上高楼”容易与“独上西楼”、“独上层楼”混淆,应细心辨别记忆。2.小明克服病情,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学想表示祝贺,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B.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3、君。D.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依据古诗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句的主旨,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条件与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意思是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出自李白的上李邕,表现出一股少年锐气。B项,“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就像在梦中的飞蝶一样,当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就会给人留下许多的感叹。C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有谁会不认识你啊!既是对朋友的劝慰,也是对朋友的

4、激励。D项,“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指看似容易取得的成就,背后其实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容易”中蕴含着“艰辛”。与题干中小明克服病情取得好成绩的语境最为匹配。故选D。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相互独立,_,_,_,_,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的结构。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力行使的单向性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

5、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致的。此题主要介绍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与纵向上的结构特点。明显与纵向有关,与前文“互相独立”相关,是对横向结构的具体诠释,应放在第一句。作为纵向结构的统领句,跟在之后,和作为对纵向结构的具体诠释,跟在后。故选D。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度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吠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六经”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

6、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实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断刻勒,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范式造成深远而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性的结论,是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国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能作为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

7、迪功能。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现象可谓俯拾即是。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

8、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兴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而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分,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温、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社会的失衡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

9、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宇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来促变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节选自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有删改)4. 第段中的“复归”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请做简要分析。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元典精神体

10、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 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而“返木开新”“革故鼎新”之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D. 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B. 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C. 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D

11、. 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B. 元典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亲近哲理提供实证,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C. 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D.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白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8.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答案】4. 答案示例:

12、文中的“复归”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复占、返回的意思,而是有特定含义,指从文化原典(古代文明)中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因此要加引号。 5. C 6. B 7. B 8. 文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在于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产生积极影响和深刻启迪:然后从文化史角度进一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更在于对元典的求新求变。最后指出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结

13、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文中的“复归”显然不是简单复古、返回的意思,而引号的作用里正有“特定含义”一项,所以第一个问题要答出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有特定含义。然后结合下文内容“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写出“复归”在文中的意思:指从文化原典(文化原本)中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A项,错在“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从原文第一段的内容可得知,能够体现“

14、元典精神”的典籍,都堪称“元典”,只有与“元典”相关的典籍才是具有“元典”性质。B项,错在“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从原文“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性的结论”中可得知,元典在解决困扰人类的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框架。D项,错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原文第三段中可得知,近代文明这种“复归”“尚古”的文化现象,“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可以说“今中外”都有,但没有“古”,所以这句结论过于绝对了。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段落,然后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然后

15、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错在“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对比手法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相比较,从原文第三段可得知,国外史料和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显示,他们都遵循了“复归”“尚古”的共同思路,不存在“对比”。故选B。【7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B项,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常见的论证思路为:提出论证对象,引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行文思路与概括段落大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观点型文章的行文思路要体现引论、本论、结论的主要结构,除了概述这三部分的大致内容外,本论部分的主要逻辑层次、重要的议论方法等,也要加以体现。第一段为引论,提出了“元典精神”的概念。第二段开始为本论,承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