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精美】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0647919 上传时间:2020-11-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精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精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精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精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精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一、说教材 指导思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 元第二课,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 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 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 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本文是丁肇中在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演 讲的一篇演说词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

2、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 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 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 言准确。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七八年级侧重学习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议论文很少接触,到了九 年级才第一次真正接触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问题知识,我在上第二单元敬业与乐 业一文时,已经系统讲过了,同学们对议论文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要想 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上第四单元第一课事物的正 确答案不止一个可

3、以看出来,除了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其余大部分学生对议论 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观望状态,因此,在学习此篇课文时,我想还是通过结合议论文 的文体知识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 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 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 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 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

4、表达效果;第三,引导 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将利用1 课时完成本课 的教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知识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 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 能力目标: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 自觉培养“格 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设计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

5、理念。 4.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学习“摆事实、 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 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设计说明】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 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教学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 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演讲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 采用分析讨论法;讲解法进行教学。

6、五、说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由着重研究怎样教,逐步转到着重研究怎样指导学生 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为让 学生会学,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分析归纳法: 分析归纳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某类事物共性或相互间的关系进 行理性认识的一种方法。分析归纳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都起 着重要的作用。、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

7、课。 通过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首先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学习还是在生活上,我 们要注重实际,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给学生提前发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生字词的理解; 2、作者简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的一些生平简历。 (三)感知内容,理清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 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部分( l 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 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 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 格物是格已,这

8、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 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 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丁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她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9、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3、大学里早已提到“格物致知”,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重视?为 什么?作者以什么论据证明? 4.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 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提问: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

10、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 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8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提问: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 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提问:第 9 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 适当的目标。 11、 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 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

11、重视它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 论证。 12、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13、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 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设计说明】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只有

12、在弄 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了解作者想要在文章中表现的东西。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 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以完成学习目标。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五)、课文小结: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 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澄清了人们的错 误认识,接着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它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 后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所举例子阐述道理作用论述角度 (摆事实,讲道理。正反

13、对比论证。) (六)、总结思考,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 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思考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体会。(书面完成,200 字左右)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阐述格物致知的含义讲道理 论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王阳明“格”竹摆事实 (中心论点)作者在美国读大学的经历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 “格“竹子,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 “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 形象生动, 更具 说服力。

14、 反面论证 通过实验了解竹 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 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正面论证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 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雨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 不愿动手 反面论证 作者在美国的学 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一切,对于 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拉近与听众的距 离,使论证 反面论证 【设计说明】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 的享受。 六、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应该说能按照教学预案的设计,努力想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展开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可以说学生们上过这节课后,对演讲词会有一定 的体会,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的课外拓展是必要的,这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 通道。特别是本课这点尤为重要。 课后从学生们的反馈上看,这节课较浅显易懂,他们学后都能理解并有感悟,决 心今后当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要求自己。 不足之处是师生间不够熟悉,双方配合得还不够理想,学生学习的“活”性还应 进一步提高;另外时间的安排上也有所欠缺,本课留给学生探究、互动的时间应更多 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