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0530775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历史文化城市的重要特点。历史文化城市的“积极保护”规划应充分关注历史文化要素。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的历史文化学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增量制造技术。通过对学生关于校园3D打印普及程度的调研,发现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推广还不够全面,分析3D打印在普及过程中的局限性。并且通过一次关于“海关历史文化建筑的三维重建”的校园3D打印实践,展示校园3D打印的完整流程。最后总结3D打印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及3D打印在文化宣传方面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校园3D打印;局限性;3D打印实践;教

2、育作用;社会价值 1引言 3D打印(3Dprinting,又称三维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形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3D打印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1由于其在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生产工具”。同时,xx年版的地平线报告首次将3D打印的教育应用列入了“待普及”的新技术清单,并对3D打印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报告的编纂者认为,该技术将会在4-5年内普及。2xx年1月,经 _批准,由原航空航天部林宗棠部长倡导的“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在全国青少年中播种10万颗3D打印创新种

3、子,并专门成立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组委会。3显然,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拥有无法代替的创新潜力和广泛应用的前景,但是在距离“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项目启动有一年多时间的今天,校园3D打印的普及情况如何呢?3D打印的意义和价值是否能被学生所认知?为了探索这些问题,上海海关学院的3D项目团队进行了一次打印海关历史文化建筑的实践探索,并且在此次实践的基础上对校园3D打印这个新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挖掘3D打印背后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2校园3D打印的环境氛围调研 本研究选取了全国各高校的150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16份。问卷统计结果如下:通过调查数据发现,81%的

4、在校本科生没有使用过3D打印机,53.1%的在校本科生反映其身边只有少数人使用3D打印技术,而又27.4%的在校本科生反映其身边完全没有人使用3D打印技术,在表3的阻碍个人使用3D打印技术的因素统计中,认为因学校没有3D打印机的约占30.1%,认为因不懂三维制图的约占33.6%,认为因打印技术不成熟的约占28.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同学对3D打印只是停留在听说和了解的阶段。当前3D打印仅仅是试水教育行业,国内仅有少数高校配备了3D打印机,未达到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应用的层面,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阻力:3D打印机的配备代

5、价高昂,目前全球热度最高的桌面级打印机MakerBotReplicator2的售价在2万到3万之间。国内的开放性3D打印社区很少,专业的三维模型素材库以及模型共享平台也有所缺失。入门级3D打印机的工作效率很低,一个不太复杂的小物体都要数小时才能打印出来。4建模软件的学习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整体上,3D打印机在学校的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我国在3D打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学习,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 33D打印的实践探究 3.1三维建模 通过扫描仪获取对象的三维数据,并且以数字化方式生成三维模型、也可使用3dsm

6、ax、Maya、AutoCAD、ZBrush等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下图为项目组成员利用3dsmax软件所建的江海关大楼模型的一部分的布线图,转换为stl文件格式之后就可以进行打印了。 3.2分层切割 将3D模型stl文件输入电脑中,通过打印机配备的专业软件,我们将江海关模型切分成一层层的薄片,每个薄片的厚度由喷涂材料的属性和打印机的规格决定。5 3.3打印喷涂 加热头把3D打印材料(ABS树脂、PLA)加热到临界状态,呈现半流体性质,以层层叠加的形式,每层在计算机的控制之下,根据分层切割中每层的二维图形所形成的运动轨迹,喷头将材料挤压出来,凝固形成薄层,然后在这一层的基础上进行新的

7、一层的打印,层层堆积,形成三维实物模型。 3.4后期处理 模型打印完成后表面一般会比较粗糙,需要抛光、修整、上色等等,才能完成模型的制作。 4本次实践探究活动的总结 4.13D打印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第一,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63D打印分为3D建模阶段和3D打印阶段,建模阶段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无论是创新的构思还是有现实参照的模型构建,均需要学习者在脑海里先形成立体的模型,然后在脑海里进行模型分解,再一步步通过建模软件构建出来。在建模过程中,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第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在江海关建模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除了进行

8、实地考察、图片收集,还从谷歌地图上对江海关大楼进行了尺寸测量,利用江海关大楼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在3dsmax上面进行建模操作。在后续的3D打印阶段则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其中可能进行多次的模型修改和打印调试,整个建模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和动手能力。第三,激发学习热情。在江海关的建模过程当中,学生除了对3D建模技巧的学习与熟悉,还对江海关的建筑外形和结构也有深入的分析与学习,在一步步将海关大楼各个建筑结构实现的过程中,也是这个学习过程的不断的自我突破,通过一次次建模挑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23D打印的社会价值 第一,形象、直观地表现一种文化。如通过本

9、次海关3D模型的展示,我们可以对具有海关历史文化底蕴的关徽、海关大楼等形成立体的认识。第二,创新文化宣传模式。采用3D打印技术,把海关文化中相对应的实体打印成为物件,让观众一开始就能看到产生了解的兴趣,用客观事实代替主观想象,可以使社会公众中各阶层人群对海关文化有更多层次的认识和体会。第三,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次实践探索过程中,项目小组成员多次对海关历史建筑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填补了网络上的这部分历史文化资料的空白,同时将历史遗留的文化建筑进行3D重建后进行保存,有利于后人地对海关历史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和探索。 _: 1Walters,P.&Davies,K.3Dprin

10、tingforartists:researchandcreativepracticeJ.JournaloftheNorwegianPrintAssociation,xx,(1):12-15. 2NMC.NMCHorizonReport:xxHigherEducationEditionEB/OL.xx-O5-22.nmc/pdf/xx-horizon-re-port-HE.pdf 3解艳华.3D打印走进北航N.人民政协报,xx-12-03(11).45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xx,(4). 6Kostakis,V.,Niaros,V.,Giotitsas,C.(

11、xx):Opensource3Dprintingasameansoflearning:AneducationalexperimentintwohighschoolsinGreece. 摘要: 重庆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从早期的大溪文化到巴国文化再到陪都文化,先后经历了许多时期。如何去解读重庆地区的古建筑文化,需要从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建筑原料、古时人们 _等来给予解答。 关键词:历史文化;中国古建筑 一、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概况 这一时期是文化交融的时期,先后经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统治,两次湖广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等的影响,造成了会馆的兴起。清末重庆开埠后

12、,外国建筑文化渐渐对本土建筑造成影响,出现了西方风格的建筑、教堂等,也出现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吊脚楼、古镇建筑、寺庙道观、会馆等。通过重庆考古所对慈云寺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察了寺庙主体及附属建筑遗迹33处,包括殿基址4处、房址2处、院1处、排水沟8条、道路4条、焚烧坑6个、佛台7个、佛龛1处。出土了铜、铁、陶、瓷、石等各类明、清时期遗物百余件。本次发掘工作最大的收获是弄清了寺庙主体区域的布局与结构。此次考古调查发现了大型台基5进、石碑3通、各类题记8则、各类造像5尊、精美石构件9件及墓地3处。结合出土碑刻、题记及石质文物雕刻工艺和风格判断,此处早期建筑基址的年代上限可及明代晚期,下限至乾隆五十

13、四年;晚期建筑基址的修建年代则为乾隆五十五年,慈云寺遗址是重庆地区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庙基址,其布局清晰、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佛教考古价值,是认识与研究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明清时期佛教寺庙布局特点的重要实物参考。在汉东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城墙、房址、墓葬、灰坑、水沟、道路、陶窑等各类遗迹101处,房屋的柱洞、排水沟和墙体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来,面积共计10000平方米。此古城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元及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风貌。随着文物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揭示了重庆这一时期古建筑的文化原素和本地特色。时代不断地变化,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地方特色建筑逐渐与古镇相互融

14、合(如徽式建筑)。特别是重庆开埠以后,本地建筑受到外国建筑元素的影响,出现了西式的圆拱、柱式等特征。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现状 重庆地区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缩影,它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基本构造,还有它自身的特色,虽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来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一)古建筑的类型 重庆古建筑的类型有军事设施、公用设施、民用设施、园林设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军事设施。重庆因为地理环境特点的原因,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建筑,如城墙、城门、碉堡等,这些军事建筑及设施分布在许多古城镇之中。重庆历来都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如巴南区的丰盛古镇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

15、的必经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数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楼,现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设施。历史上重庆地区的公用设施有寺庙、道观、会馆、墓葬群、古镇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庙有很多,包括双桂堂、慈云寺、罗汉寺等;道观有老君洞、张飞庙、南山老君洞、沙坪坝龙泉洞等;会馆有湖广会馆、禹王宫、文昌宫等;墓葬有岩墓、砖墓、土坑墓等,古镇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涞滩、双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罗氏宗祠、巴县衙门等。 3.民用设施。重庆民用设施有民居、书院等。民居大多是传统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脚楼。吊脚楼依山坡就势而建,因地制宜,是为了防洪防灾而建的,遍布于重庆各大古镇及重庆主城区。书院在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书院体系从中国唐代开始,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存在了1000多年。重庆书院大都是由寺庙或有钱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镇的翰林院。 4.园林设施。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的一种,讲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国的各种建筑小品于一体。重庆的园林多属于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园林,寺庙园林与寺院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园林的形态,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构成寺庙园林建筑群的有亭、台、楼、阁、雕窗柱廊、桥梁和牌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