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50519944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水产养殖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摘要:大黄鱼为我国特有海产鱼种,营养价值高,深受百姓喜爱,近年来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其养殖规模也迅速扩大,同时不少厂家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行高密度养殖,使大黄鱼疾病的流行和危害也日益严重.如浙江、福建许多地区出现了一种大黄鱼皮肤溃疡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大黄鱼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进来从大黄鱼的免疫学角度进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研究, 已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同时也给今后免疫增强剂的删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关键词:大黄鱼; 养殖; 病害; 免疫1. 大黄鱼概述 1.1分布 大黄鱼Pseudoscia

2、ena crocea (Richardson) 隶属鲈行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鱼、黄瓜鱼、黄花鱼等。大黄鱼是中国海的特有优质鱼种,在我国黄海的山东半岛以南至南海的雷州半岛以东均有分布,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1.2营养价值大黄鱼营养丰富,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6%18.9%(湿重比),17种常见氨基酸总量为153.59mg/g(湿重比),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具有鲜味的氨基酸含量高达46.77mg/g,故肉味鲜美,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佳肴。在医用上,大黄鱼的耳石、鳔、肉、胆、精巢均是重要药物和制药原料 (宏业,1985)。2. 养殖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使用大黄鱼主要

3、靠天然捕捞,1974年仅东海区的产量就达到19万吨,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中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强大的捕捞压力使这一宝贵资源趋于衰竭和崩溃,全国文明的舟山渔场于70年代后期,福建闽江口渔场于80年代已先后形不成渔汛,福建宫井洋大黄鱼产卵场自1987年以来,已捕不到性成熟亲鱼(刘佳富,翁忠钗等,1994)。为了拯救大黄鱼和保护大黄鱼自然资源,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需求,水产研究部门及时开展了大黄鱼人工养殖的探索,福建省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于80年代初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方面建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海区网箱养殖技术、土池养殖技术、集约化养殖技

4、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系列专题研究。经福建省科技人员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较为深入地突破和掌握了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孵化及仔稚鱼培育等系列关键技术,使获得大量亲鱼进行大黄鱼批量人工育苗成为可能,从而摆脱了依赖自然海区捕捞亲鱼的局面,并将大黄鱼的养殖技术成果和人工育苗得以迅速推广,并日趋成熟,实现了从科研开发到规模生产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大黄鱼的人工养殖已由内湾向浅海外滩,养殖方式也有单一的网箱养殖发展为土池养殖、围网养殖等多种模式,并正在向浅海大网箱养殖模式发展,而且从福建辐射到浙江、广东、江苏、台湾等沿海省份,养殖成本及市场价格较原来有明显降低,成为百姓能消费得起

5、的美味佳肴(张彩兰,刘家富等,2002)。3.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但是随着大黄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疾病的流行和危害也日益频繁,严重威胁着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包括长期近亲繁殖导致种质的退化,病害防治用药上有些养殖户或一些渔病防治员, 为了快速治好鱼病或为了赚钱, 不顾农业部颁布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31号令) , 未确定病原或病因, 盲目大量使用禁用渔药或抗生素等, 甚至使用人用的新药, 形成滥用渔药的局面,加大了病害的发生率,及饵料质量难以保证,都使大黄鱼养殖带来危害。3.1细菌性病原体通过对大黄鱼病鱼体表和内脏器官分离菌的回归感染试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检测等

6、细菌学方法,已鉴定出的大黄鱼细菌性病原有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鳗弧菌(V.anguillarum)、创伤弧菌(V.vulnificus)、河流弧菌(V.fluvialis)、腐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refaci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肠型斑点气单胞菌(A.punctatafintestinalis)、点状气单胞菌(A.punctata)、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和爱德华氏菌(Ed

7、wardsiella)等(苏永全,张彩兰等,2004),其中以病原弧菌诱发的弧菌病发病率最高(林克冰,刘家富等,1999),危害最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3.2寄生虫病、病毒病大黄鱼寄生虫病主要有贝尼登虫病(杨文川等,2001)、库道虫病(简纪常等,2003)、隐核虫病等,关于大黄鱼病毒性疾病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在患病大黄鱼体内至少检测到2种可疑病毒,而且都存在于胞浆中(厦门大学)。陈新华等也在被感染大黄鱼的脾、肾等组织观察到六边形彩虹病毒颗粒,并通过感染试验证实其为病原(Chen X H等,2003)。3.3皮肤溃疡病近年来浙江、福建等各省网箱养殖的大黄鱼经常发生一种皮肤溃烂病,其主要症状为:体

8、表褪色、呈浅黄色、有出血点,头部、尾部皮肤溃烂,病鱼的尾柄被严重腐蚀,大多数病鱼都露出尾椎骨;肌肉充血,部分病鱼的身体一侧或两侧鳞片成片脱落,下颌、鳍基部充血,病鱼离群独游。解剖发现:肝脏肿大、土黄色,有腹水,肠与腹部粘连(王军,张朝霞等,2001)。许多学者已对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等研究,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主要是 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及费氏弧菌等(金珊,王国良等,2005)。4. 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研究鱼类虽是低等脊椎动物, 但已具备免疫的基本特性。鱼类不仅具有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如吞噬细胞、补体、干扰素、溶菌酶等, 还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 包括以抗体为

9、主的体液免疫, 以效应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记忆, 除全身性免疫外, 鱼类还具有局部免疫。4.1鱼类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而大黄鱼抗体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远没有高等脊椎动物的复杂,特别在感染各种病原体初期,抗体尚未形成更多地是依赖于先天性的非特异免疫。胸腺、肾脏、脾脏和粘膜淋巴组织是鱼类最主要的免疫器官与组织(肖克宇等,2007)。在受到微生物侵扰时,鱼体炎症反应的核心细胞是吞噬细胞(孙建和等,1998)。而NBT阳性细胞是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3种细胞的总称(王军等,2001),是鱼体吞噬能力的极好指示剂 。溶菌酶作为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物质之一,在鱼体抵抗感染性致病菌的最前沿防

10、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Christopher J Bayne等,2001)。所以通过测定鱼类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和吞噬率以及溶菌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鱼类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状态(陈昌福等,1996)。超氧化物歧化酶是重要的抗氧化酶,在清除体内自由基,在抗菌、抗病毒及延缓机体衰老及防止生物大分子损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薛飞等,2007);碱性磷酸酶是血细胞溶酶体的特征酶,会对异物产生水解破坏作用(张辉等,2003)。因此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等许多酶类均可作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来评判病原菌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4.2免疫防治进来从免疫学角度进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研究,通过提高

11、鱼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已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免疫增强剂研究方面,鄢庆枇、王军等采用低聚糖益力素等免疫营养物投喂大黄鱼提高了溶菌酶活力、抗菌活力、白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鄢庆枇等,2001;王军等,2001);在免疫预防方面,吴志鹏等人研究了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三联疫苗及不同的免疫途径对大黄鱼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注射免疫途径效果最佳(吴志鹏等,2004);在中草药制剂的研究方面,郑天伦等人进行的大黄鱼弧菌病的中草药防治研究表明石榴皮、地榆、五味子、大黄等4种药物对溶藻弧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郑天伦

12、等,2005)。5.展望相信,随着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基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大黄鱼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理的了解,能对其疾病防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且为将来各类免疫增强剂的筛选以提高大黄鱼的自身免疫抗病力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 陈昌福,罗宇良,蔡冰,等.饲养水温对草鱼溶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1996,3(3):26-28.2 宏业.1985.全身是药的大黄鱼.海洋,1:213 金珊,王国良,赵青松,等.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水产科学,2005,24(1): 17-19.4 简纪常,吴灶和.大黄鱼库道虫病的初步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23(1):29-

13、34.5 林克冰,周宸,刘家富,等.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病原菌J.台湾海峡,1999,18(30):342-347.6 刘家富,翁忠钗等.1994.宫井洋大黄鱼标志放流技术与放流标志鱼早期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海洋科学,(5):53587 苏跃中,游岚.网箱饲养的大黄鱼病害防治J.水产科技情报,2000,27(2):179-183.8 苏永全,张彩兰,王军,等.大黄鱼养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10.9 孙建和,严亚贤,陈怀青,等.鲫鱼的细胞免疫应答研究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8,16(2):89-91.10 孙峰,张煜,李立德,等.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

14、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 35(5):815818.11 王军,苏永全,张朝霞,等.闽南地区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1,40:85-91.12 王军,鄢庆枇,苏永全,等.免疫添加物对大黄鱼血液白细胞数量及其吞噬功能的影响J.海洋科学, 2001,25(9): 44-46.13 王军,鄢庆枇,苏永全,等.免疫添加物对大黄鱼血液白细胞数量及其吞噬功能的影响J.海洋科学, 2001,25(9):44-46.14 吴志鹏,王三英.三联疫苗对大黄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免疫保护的实验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43(1):115-

15、118.15 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大黄鱼养殖病害与性早熟防治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验 收报告.16 肖克宇,邓时铭,向建国,等.水产动物免疫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9-190.17 薛飞,刘涛,周维仁,等.绿原酸对异育银鲫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J.江西农业科学,2007, (2):148- 151.18 鄢庆枇,王军,苏永全,等.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3): 191-196.19 鄢庆枇,张俊杰,邹文政,等.人工感染溶藻弧菌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J.水产学报, 2007,31(2):251- 256.20 鄢庆枇,王军,苏永全,等.大黄鱼病原菌溶藻弧菌的ELISA快速检测研究J.海洋科学,2001,25 (9):47-50.21 鄢庆枇,苏永全,王军,等.大黄鱼弧菌病的荧光抗体快速诊断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1,6(4): 291-295.22 鄢庆枇,苏永全,王军,等.口服免疫添加剂对养殖大黄鱼免疫机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2001,6(3):134-137.23 杨文川,李立伟,石磊,等.福建海水养殖鱼类寄生贝尼登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开题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