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50519638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1、自我妨碍1.1 自我妨碍的界定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是社会心理学家Berglas & Jones(1978),他们将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定义为“在成就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1】。随后很多学者在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Tice(1991)认为,自我妨碍是“指人们面对一次评价威胁,为了保持和增强自我评价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2】。Covington(1992)把自我妨碍定义为,“设置一些

2、不利于个人表现的障碍,从而为自己潜在的失败提供一个预先的借口” 【3】。虽然研究者来界定自我妨碍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自我妨碍是个体在面临可能表现不佳的重要任务之前有意无意地预先设置障碍的行为,其目的是为失败预先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避免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的缺乏。自我妨碍的这点比较符合Kelly(1971)的折扣原理和增大原理。如果个体失败了,能力的归因就会打折扣,因为存在着其他可能的原因(障碍);如果个体成功了,能力归因就会增强,因为个体尽管在有障碍的情况下还取得了好的成就【4】。1.2 自我妨碍的表现形式和分类自我妨碍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拖延,减少努力或练习,故意生病,

3、吸毒或酗酒,睡眠不足,与朋友交往太频繁或参与活动过多等。自我妨碍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类【5】,一是行动式的自我妨碍(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指个体以实际行为阻碍成功结果的出现,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如学生在考试前故意缩短复习的时间、减少努力的程度等;二是自陈式的自我妨碍(self-reported handicapping),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借口公开表示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境或是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但并不一定减少实际的努力,失败时据此归因容易博取他人的谅解,同时也避免了自我价值感受到伤害,如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考试前声称自己有疾病、有考试焦虑等。1.3

4、自我妨碍的后果关于自我妨碍后果的结论是复杂的。有些研究认为自我妨碍会产生积极的结果,如增强兴趣,暂时将失败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最小化(转移对能力的关注)( Harackiewicz, 1996;Rhodewalt&Hill, 1995) 。Snyder认为,自我妨碍可减少差的成绩时对自我评价的影响。Deppe等的研究表明,失败后自我妨碍者要比非自我妨碍者经历较少的情感落差(Deppe,Harackiewicz,1996) 。另外一些研究认为,自我妨碍会导致消极的结果,表现在自我妨碍会增加失败的可能性、差的成绩和消极的情感关系(Rhodewalt & Davison,1988) 。Zuckerman

5、等的研究表明,自我妨碍会导致各种适应不良行为,如消极应对方式、药物使用、低自尊、消极心情等,反过来各种适应不良行为又会增加自我妨碍,并且自我妨碍行为降低了对自己能力的满意程度(Zuckerman,Fen一 FangTsai,2005) 【6】 。尽管自我妨碍在特殊的情况下对成绩有帮助,但从长远来看对成绩和幸福感会有影响,是一种非适应的策略。运用自我妨碍是为了保护(或增强)自我价值,在某些特定的任务上,自我妨碍可能对成绩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是从长时间来看,它最后还是会影响自己的成绩,引起一些消极的情绪以及一些消极的自我图式,进而影响自我价值,这样就会促使其采取更多的自我妨碍,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6、之中。因此,对自我妨碍的研究和预测有积极的意义。1.4 自我妨碍的测量对自我妨碍的测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问卷法,通过自我妨碍量表来测量自我妨碍,不同的量表有: (1)Midgley&Urdan1982编制的自我妨碍量表(SHS),这是一个由6个项目组成的量表。(2)Rhodewalt1990编制的自我妨碍量表,这个量表由25个项目组成,采取5级记分,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自我妨碍行为(如我总是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时刻;当我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时,我会试图为自己找借口等等)。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79,重测信度(一个月之后)是.74(Rhodewait, 1990),在该量表上得分高的被试,当面临对自

7、尊威胁的因素时,倾向于两种自我妨碍的形式都使用。(3) 北京大学Insight Group根据Jones和Rhodewalt的1982年版的自我妨碍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在上千名中学生中进行了施测。修订后的自我妨碍量表含24个项目,测查中学生在学业中常见的生病、不付出努力、拖延、情绪化等自我妨碍的借口和行为。修订后的自我妨碍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另一种是实验法,主要用于测量行为式自我妨碍,有两种范式。(1)选择法:呈现给被试两种药物或音乐等,一种有利于成绩表现,另一种抑制成绩表现,通过被试的选择来区分自我妨碍者和非自我妨碍者。比如,在Jones和Berglas的研究中,告诉被试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两种

8、药物(实际上都是对智力没个能力测验问卷,然后呈现给被试两种药物,一种有助于成绩表现,另一种抑制成绩表现,让被试进行选择,把被试的选择作为自我妨碍的指标(Jones,Berglas,1978)。(2)观察法:告知被试要测验他们的某种能力,在正式测验之前提供一种练习活动,让被试单独待在实验室中,被试自主决定练习的时间和数量,把缺乏练习作为自我妨碍的指标。Deppe和Harackiewicz的研究使用这种方法测量自我妨碍(Deppe,Harackiewiez,1996)。【7】2、父母教养方式2.1 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的好坏将影响孩子的一

9、生。父母教养方式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就开始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揭示其内在结构、特征以及与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关系。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含义,国内外的研究者做出了许多界定。根据Darling 和Steinberg(1993)的观点,父母教养方(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张松(1999)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长期教育子女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的教育价值取向、情感因素、亲子间的互动关系和青少年

10、个体特征的反映。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8】。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本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和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和模式的研究有关教养方式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是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11、,1967)早期对学前儿童和其父母进行的研究。她依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被划分为:纵容型、专断型和权威型【9】。我国学者也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进步。杨丽珠(1998)等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等不同的多个侧面研究母亲的教养方式【10】。方平(2003)通过对我国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1】。 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在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测量方面,瑞典的CPems等人(198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研究编

12、制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我国学者岳东梅(199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修订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将父亲的教养方式归纳为6种,母亲的教养方式归纳为5种。之后,我国学者利用岳东梅等人所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2】。左占伟(2003)在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父母教养方式属于积极的健康的,接纳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超过了干涉型、拒绝型,成为了主要的父母教养方式【13】。2.4 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自我妨碍的一个重要核心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感。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的影响。Bow

13、dty(1977)指出,在儿童早期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安全型依恋能够作为成人生活中许多问题的一个保护伞。他认为,低水平的父母关心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弱的关系,而安全型的依恋则会导致成人自我价值感的增长。Gresven,etal(2000)报告,母亲的关心和青少年女生的自我妨碍呈负相关,母亲的年龄和青少年女生的自我妨碍呈现正相关。芦朝霞的研究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价值感的各因子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母亲否认、拒绝与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也与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均有显著的负相关【14】。Julie和Sabina的研究也表明:自我妨碍的分数可以由缺乏母亲的关心温暖来预测。张英军

14、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自我妨碍显著相关;郑英霞的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和大学生自我妨碍显著相关。贾国敬等的研究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五个维度(不包括偏爱被试)中除惩罚严厉外, 其他各维度均与大学生自我妨碍显著相关, 其中情感温暖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负相关, 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正相关【15】。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自我妨碍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妨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选取母亲教养方式问卷进行研究,希望得到母亲教养方式对其子女自我妨碍之间的影响关系。3、人格特质3

15、.1 人格特质的界定人格一词,最初来自拉丁文“persona”,即面具的含义,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种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即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示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展示人格的内在特征。目前,对人格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质。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人格特质通常指在一段时间

16、内、不同情况下,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性及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16】。3.2 人格特质的理论研究有关人格的理论包括类型论、特质论和整合理论。从研究角度来讲,特质论从连续的维度上对人格的概念进行分类,并且既能描述行为,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因此目前关于人格的研究大都是基于特质论的。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质理论为艾森克三维度人格因素模型和大五因素模型。大五因素模型是基于词汇研究得到的。Allport和odbert从韦伯斯特新国际辞典中选出了4504个代表稳定人格的特质术语(Allport,odbert,1936),Cattell对这组术语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12个主要的人格因素(Cattell,1943),塔佩斯(1961)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很多学者(Borgatta,1964;Smith,1967;Digman,1981;Glodberg,1980,1989)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开题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