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51826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王维毕业论文模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城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1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所固有的文化学说相融合,特别是融入大量的道家思想中的一些相近因素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学” 。佛学认为,最高境界即是“涅槃” , “空寂” , 心地观经里说:“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 ,正是这种空寂的佛学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了当时士大夫的意识领域,并逐步渗透进入了他们的审美观念与创作之中。正如元好问所说:“禅是诗家切玉刀” ,苏轼也在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中写道:“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 ”这足以说明苏轼也是以参禅的态度来谈诗的。然而就是在如此众多的以“佛学”为宗的创作诗人之中,盛唐诗人

2、王维唯以其心灵深处的梵音脱颖而出,为我们唱出了一首首“冲淡” 、 “空灵”的佛歌。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成长于中级官僚世家。打小就聪慧过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音律书画,二十一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后来因为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罢免。直至张九龄出任宰相以后,才得其提拔,再次出仕,任右拾遗等职。可是世事多舛,张九龄不幸被奸人所害,遭罢官,王维的仕途也就跟着再一次下滑。消极的情绪就是在此时慢慢滋生开来,大约在其四十岁起,他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倒也怡然自得,“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 ,并吃斋奉佛,故几年之后,理所当然地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

3、教徒了。此外,王维当时正处于在盛唐时期,南禅宗在那个时期已确立起了核心地位,成为了禅宗的统领,所以,王维与禅的关系自然和南禅宗的迅速发展是有很大关联的。再加上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村,志求宁静” ,在这位温柔敦厚、喜诵经奉佛的母亲的影响下,禅宗思想从小便滋养着王维早慧的心灵。王维的很多山水诗显得是那样的心理平和,境界清幽,更令世人称赞的是冲淡之中透着浓浓的禅味,至此,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和王维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诗选家殷璠在其河岳英灵集中就指出:“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王维的诗词被淡淡的佛光笼罩着,若隐若现,正因如此,他

4、被冠上了“诗佛”的头衔。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山水诗被传颂千古至今,在唐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这与其山水诗追求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好融合是分不开的。他的山水诗着实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妙之处,又不乏“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趣味。难怪盐城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2历代理论家们都对他推崇备至。例如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就说“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山水诗到他手里才有了质的飞跃。究其山水诗的成就之高之独特,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禅学理念被他幻化为诗歌创作指导思想,参禅悟道的某些

5、方式被他引进诗歌创作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其以禅理禅趣入诗,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才得以充分地彰显。禅学认为, “万法尽在自心,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只要能够进入到“明心见性”的境地,一念觉悟到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便是佛。这正是笃信佛教的王维一生虔诚追求的最高境界,故以禅为宗的审美意趣及由此而形成的山水诗中的禅趣,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诗歌中的亮点。一、 空灵之境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空” 。那么“空”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就独独“空”字而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第二层:“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张节末先生在

6、禅宗美学解释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山空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 ,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 )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在这三境中,空

7、不光是讲空间,而且还透过空来看时间” 。张先生的阐释是非常精辟到位的。纵观王维山水诗中的“空” ,主要是体现在后两个境界上。先看王维的这首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p.120)在此诗中作者描写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江面很是波澜壮阔,从而让人产生错觉,仿佛天地外面流动着的依然是汉江的水,在波涛滚滚的汉江掩映之下的山色显得若有若无。城郭似乎也是飘浮着的,滚滚逝去的浪涛撼动着远处的天空。我们仿佛感同身受,跟着诗人一道,心也随着这浮动的景象一道浮动不定着。在盐城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3如此波澜壮阔的山水城郭的世界之中

8、,空渺的境界随之而出。诗歌综错有致,描绘了一幅非常浑然阔大的场景,但却又不失空逸清新之意境。我国历代许多文人骚客在这般雄浑壮阔的景象面前,往往会把此种场景与自身的政治生涯、人生遭遇等联系起来,继而感叹自身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或是传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亦或是人生苦短,时光易逝正如辛弃疾在登上了建康赏心亭之后看到“楚天万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不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曹操在登上碣石山后,发出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的感叹。他们无不在雄浑壮阔的场面之下表露了自己

9、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面对相似情形,王维自然也不例外。作者也如辛弃疾一样仍存希望于现实之中,渴望自己的理想抱负能够得以实现,希望还能够尽自己所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有用的事情。故此处的“空”就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境界的体现。诗中那滚滚不息的江水在流动着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中自然流动着的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悉心谛视谛视,方能得之。然而,作者依旧对现实存有丝丝希望之情愫,我们还是能够隐约感受得到的,这说明诗人是矛盾的,既想出世隐居却又怀念过去的仕途生涯,这点也可以表明诗人对自己之前一贯的执著已经开始逐渐破除,但还没有完全看破参透。在作者的心里面,出世与入世之选择不断矛盾着。再看这首早秋

10、山中作: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2(p.145) 在这首诗中,作者说自己“无才” ,于是“不敢累明时” ,故萌生归隐“守故篱”之念。接着讲“嫌陶令去官迟” ,意思是说觉得陶渊明去官 “去”得太迟了。可是作者自己呢,在自己年纪很大的时候还在当着官,所以哪有什么资格来评论陶潜呢?在这句“嫌陶令去官迟”中,细品之后,我们不难发觉,其实王维是有退隐之心的。但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那种既清高又软弱的士大夫的典型 ”,王维还是没有彻底归隐的极大魄力。于是,我们见着了如下情景:诗人眼中噙着想归隐却不

11、能所致的泪水,蝉和蟋蟀在“薄暮”中悲惨地叫着,更添悲切之感。在诗人还不能够对自身的执著完全参破之前,只能是“空林独与白云期 ”了。而这样的诗境正与诗人此后一直追求的空灵自适的禅趣相契合,瞬间给人以清空灵寂之美感,此情此景,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那淡泊的性情和意欲出世的意向。所以盐城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4说,此处的”空”即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显现。在“去官迟”和“白云期”两者之间,我们能够领悟到作者虽然对自身的执着有所破除,但还是没有完全地看透,诗人依然在出世与入世这两者之中徘徊不定着。探讨完第二层境界后,再试探下“空”的第三层境界,即:“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且看王维的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

12、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只有学无生。 2(p.286)诗中作者独自一人坐在空堂里,因为双鬓发白而忧愁着,坐着坐着,时间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近二更的时分。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此时的氛围该是多么的空灵寂静啊。外面正下着雨,果子被打落了一地,昏黄的灯光下草丛里的小虫子正鸣叫得欢。果子落在地上的声音,虫子鸣叫的声音,使得本就宁静的环境更显空寂了,如此这般,空灵之境顿时跃然纸上。在这般幽静而且空落的环境之下,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是那样“济人然后拂衣去,肯做徒尔一男儿 ”,多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啊,而时至今日呢,却已是双鬓发白的孱弱老者了,悲不能已,

13、不禁感慨万千更何况诗人也深谙那些黄白之术是不可能让人们长生不老的,于是乎更是悲上添悲,愁上加愁。想着想着,突然豁然开朗:唯有修习佛法,才能“无生” ,即参破生与死的烦恼。在山果落、草虫鸣如此这般 “万古长空”之境,顿时感悟到“无生”的道理,作者自然而然也就进入到了空灵之永恒的境界了。所以可以认为此处的“空” ,是超越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了的,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具体体现。作者于瞬间顿悟永生之意义,悟出了“无生”之道,这样的“空”才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再看这首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p.

14、135)由于诗人不知道香积寺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故外出找寻,来到山林跋涉一番之后,进入了云峰。山林里面尽是古木参天,茂盛无比,没有容得下人可以行走的道路。就在此时,诗人无意间听到了不知从哪里飘来的钟声,这空谷的幽幽钟声更衬托出深山之宁静空灵,山石间的泉水静静地流淌着,夕阳的余晖笼罩了整片深林,一切看起来更是那么的冷寂、空灵。前三联,作者描绘的是一幅雾气朦胧、烟雾弥漫的景象,作者看到了还未开辟的小径,听到了不知从哪里传来的钟声,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幽静、空灵。假设我们亦身处这般空而静的环境之中,我盐城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5们的心无疑也是会跟着平静安宁下来,整个人悠然自得,甚至会有东坡先生游船时的那份“

15、羽化而登仙”的超然飘逸之感。但是此时此刻处于此景的是一位深受佛禅思想洗礼的王维,所以唯有王维才会想到“安禅制毒龙” ,顿悟要想摆脱“毒龙”只有“安禅” ,这样才能制服心中的各种杂念。佛家有云:“妄念烦恼,能危害人之身心,使不得解脱,故以毒龙喻之” 。正是因为要摈弃一切世间俗欲杂念,达到考无挂碍的空寂之境,才能摆脱“毒龙” ,才达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作者于一瞬间顿悟了,这里的“空”便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体现,这个“空” ,亦是诗人于一瞬顿悟所得。对于“空”的理解,诗人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对“空”这样阐释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

16、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物者方酌我于无垠之域亦已殆矣道无不在,物何足虑” 。在此,诗人强调只要心空,那么万物皆空,世界也可以是一片空白了,只要控制了自己的心性,于是乎可以达到任运随缘的空寂之境。二、 静谧之美陈铁民先生在王维新论里写道:“禅宗以无念为宗,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处世,追求一种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这种境界的具体的表现则是幽远静谧之美。王维“中年后奉佛日笃。他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审象于静心 (王维绣如意轮像赞序 ) ,从中悟理得趣” 。这种静谧之美即是诗人佛禅思想的显现,是“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的具体表现。且看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 涧中。 2(p.197)诗中描绘到:在夜深人静时分,桂花轻轻飘落下来,春山是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