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

上传人:嘻哈 文档编号:150512954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专题二第二课经济体制改革(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级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计划经济,市场经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2)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

2、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学习目录,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50-70年代),二、经济体制改革,主干框架化-专题框架,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干框架化-课时框架,改革伊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原因:,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社会主义制

3、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调节。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农村中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

4、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 政府计划,行政命令; 排斥市场调节,集中力量, 短期效率高,管理:管得死,缺乏自主权; 分配:平均主义,打击积极性;,生产力,生产工具(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物:生产资料,生产 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中人与人的地位,产品如何分配,人:最具决定意义因素,单一的公有制,平均分配;打击,集体经营;,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水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

5、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贫穷的中国农村,下列材料反映什么现象?,视点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林蕴晖国史札记(史论稿)P248 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视点三:生产状况与效益 1978年,我国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约65万元人民币)。1952年到

6、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低效的中国经济,困窘的中国城市,视点四:国家领导人的决心 陈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说: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 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 林蕴晖国史札记(史论稿)P248,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1978-12,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干框架化-课时框架,改革伊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推进城市经

7、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考点问题化,1.时间(时空?) 2.背景(为什么?) 3.内容(是什么?) 4.意义(怎么样?),(一)改革之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12月;北京) 文革结束后,中国在“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下,徘徊中前进;,“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两个凡是”表面上看是拥护毛主席,实质上是什么?,“个人崇拜”,继续“左”。,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12月;北京)

8、 文革结束后,中国在“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下,徘徊中前进;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个人崇拜),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12月;北京) 文革结束后,中国在“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下,徘徊中前进;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个人崇拜)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指导思想)。,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一个党,一个国

9、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 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 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 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改革不改革?,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代领导核心是?会议?,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大革命失败,走城市道路

10、不通,秋收起义,工作重心城市转移到农村,农村包围城市。,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1949年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前后联系,(2013)1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A,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干框架化-课时框架,改革伊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改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依据材料,分析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农民温饱未解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民公社化的弊端,考点

12、问题化,1.时间 2.含义 3.背景 4.实施 5.意义,改革伊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 ) 1.含义:在土地 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由农户 、自负盈亏,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施:首先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县 ;安徽、 等省。 3.实质:土地公有制没变,但所有权与 分离; 4.意义:克服了 主义弊端,实行按 分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同时也促进了 的改革。(承包责任制),自学展示,1978,公,自主经营,小岗村,四川,经营权,平均,劳,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这

13、说明了当时凤阳什么情况?,为什么“凤阳地多不打粮”?,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小岗村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生产力,生产工具(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物:生产资料,生产 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中人与人的地位,产品如何分配,人:最具决定意义

14、因素,单一的公有制,平均分配;压抑,集体经营;,计划经济,人民公社,个体经营;,按劳分配;调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运动,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扩大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平均分配(公),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劳分配(公),解放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前后联系,1953-1956,1950-1952,1958年,1978年以后,认识?,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与生产力相适

15、应;,A,(20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 土地的所有权 D. 土地的规模,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分配:平均分配,按劳分配,经营:集体经营,个体经营,管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乡政府 (政社分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促进了农业发展,改变了农村,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里解放什么?,所有权与经 营权分离,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干框

16、架化-课时框架,改革伊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看看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材料一:1956年某天,上海,气温38,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需要购买风扇,但企业没有自主权,需要层层申报,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等审批结束了,夏天也过去了。,材料二:国营企业长期存在的“怠工”现象早已是一种公开的秘密了,科室干部“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生产车间工人上班侃大山、干私活,“混”成了普遍的话题。,分析材料:改革前的国企有什么弊端?,企业没有独立自主权,职工:分配平均主义,生产积极性低;,企业毫无活力,考点问题化,1.时间 2.中心环节 3.内容 4.深化 5.意义,改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第二、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