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唤醒数学课中沉睡的创新精神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50505887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唤醒数学课中沉睡的创新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唤醒数学课中沉睡的创新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唤醒数学课中沉睡的创新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唤醒数学课中沉睡的创新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唤醒数学课中沉睡的创新精神(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来源于网络,请根据需要自行下载数学论文之唤醒数学课中沉睡的创新精神 现代脑科学证明,大脑就象一个沉睡的巨人,不但有不可思议的储存信息的能力,而且有一个相应的以新的方式重组信息-创造新的思想的能力。恩格思多年前就曾指出:“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人们又常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唤醒“创新”这个沉睡的精灵呢?我有几点探索,愿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主动思考,勇于质疑在一篇报道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面对一个钟表指针指向的数学填空题,我们的学生全体毫不迟疑地动笔列方程,西方学生则当即动手拧动腕上的手表,更可叹的是,当听说“拧表”之后,我们的学生很感到不可思议-解数学

2、题不列式行吗?我们不禁自问,是我们中国人不懂思考吗?不,绝对不是!古代就有名言-“学而不思则惘”。只是说我们的学生守教条,不善动脑。不善动脑,自然也就谈不上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主体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因此,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目的。在教学中,我把班级的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由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课堂中的很多活动都在小组内进行,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让各小组派代表阐明观点,这样引导学生参与,能激发学生去努力获取求知

3、应具备的才智和能力,参与的压力感与成功感又会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涉猎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例如,在做判断题时,我不是指明学生回答,也不是齐答,而是让全体同学都是用手势表示,用右手伸展的拇指和食指表示“”,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思考后,在进行反馈时,教师说:“一、二、出。”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有时“”“”都有,我会请一方先说说看法,然后请反方发表意见,再让他们共同探讨谁的意见更具有说服力。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我有时采用故错法进行激励,例如在教学完“年、月、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今年的2月30日那天,你在干什么吗?”学生先是沉思,可

4、马上就有人指出:“老师,二月没有30日”有同学接着说:“2月只有28天或29天”还有同学补充:“2000年是闰年,所以今年2月是不是29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同学们也都哈哈大笑,这其中,渗透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在笑声中,学生已懂得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质疑,并且应该质疑的。二独立分析,提出见解 有位教师做了一个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高中的学生,那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小声嘀咕道:“这是个圆形吧?”其余的同学这时似乎如释重负,没有人再加以补充了,他们都是在等待着教师的评判,而同样的实验在幼儿园做,小朋友们个个争着发言,说出来有几十

5、种之多,诸如足球、太阳、苹果我们并不能因此判断高中学生不如幼儿创造力强,但可以看出,我们那求同思维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从而抹杀了创造性。 在数学课中,尤其得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经常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先行解决,解决不了,教师再问:你在什么地方遇到了问题?你需要得到哪些帮助?这节课你想学习什么?问题解决后,再问:你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总结时,让学生自己动脑,寻求答案,发表创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创新”这个精灵,永不再沉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