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50501019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最新数学(心得)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来源于网络,请根据需要自行下载数学论文之“调控”出数学课堂的精彩 众所周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意外”都没有的课堂是不真实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只有在课前进行全方位的预测,课堂上灵活进行“调控”,并巧妙地生成,才会形成真实的、生动的、精彩的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巧妙“调控”,从而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片段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和可能性教学中摸球的环节。 师:(展示布袋里3个红球、3个黄球)同学们,你们能猜出从这个布袋里任意摸球,摸到红球的次数多还是黄球的次数多? 生1: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 生2:两种球摸到的次数

2、相等。 生3:摸到红球次数多。 生4:摸到黄球次数多。生5:我觉得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因为袋子里两种球都是3个。(许多学生点头赞成)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也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看到底谁猜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摸球时请注意,每次都应该是随意从袋里摸一个球并放回袋中,每次摸球前最好抖动袋子或者手在袋里多搅几下,共摸40次。(两个同学上台摸球,蒙上其中一个摸球同学的眼睛) 当摸到30次的时候,摸到红球的次数比黄球少得多。生(许多):(有些失望并异口同声地轻声默念着)红球、红球 可是,事与愿违,摸完40次的时候,红球11次,黄球29次。(大部分同学很失望,他们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老师)

3、 师:我们再摸40次试试看,好不好? 生:耶!同学们个个又精神抖擞起来,这次结果:红球36次,黄球44次,师生都长长地舒了口气。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摸80次,课后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在小组里摸100次、200次甚至400次,到时候红球和黄球摸到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甚至会相等,老师相信一定会的,你们相信吗?生(异口同声):相信!反思统计数据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必须尊重事实,必须用准确的数据说话。如果按照教材就摸40次,发现两种球摸到的次数相差较大时,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一个理想的结论:当口袋里两种球的个数相等时,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差不多。学生就被机械地灌输这没有任何说服力的结论,对本堂课知识的

4、掌握情况就不尽人意,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这里课堂上老师适时进行“调控”,再摸40次,虽然两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还有差距,老师又及时进行“调控”:“课后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在小组里摸100次、200次甚至400次,到时候红球和黄球摸到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甚至会相等,老师相信一定会的,你们相信吗?”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两种球摸到的次数越接近,甚至相等。得到了我们所要的理想的结果,很自然地走出了课堂的尴尬。 片段2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实践活动“生日,快乐”。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生(齐声):知道。 师:老师想带大家来一起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最多?哪个月出生的

5、人最少?你们愿意告诉老师你是几月份生的吗?生(齐声):愿意。师:一月份出生的请举手。(数人数) 师:二月份出生的请举手。 收集好全班同学各月出生的人数。 师:我们再来根据这些数据绘成条形统计图。 生:我的同桌一次也没有举手。师:(拉开了讲台的抽屉)这里有你们开学报名时的“学生基本情况表”,它会告诉我 的。师:(依次翻着)张铭2001年10月6日。师:张铭,你以后可要记住自己的生日哦。 同学们认真修改了统计表,并认真地绘制书上的条形统计图。反思作为三年级的小朋友,忘记自己的生日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好了学生报名时的“学生基本情况表”并放在抽屉里,完美地完成了班级学生各月生日

6、人数统计。我们都知道不管哪个孩子出生在几月份对统计的结果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统计必须尊重事实,如果随意地对学生说:“你随便说个几月份出生的吧。”不但统计结果有“水分”,对学生本人也是很不负责任的,对课堂上的这个统计活动也不负责任。这里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前全方位预设,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演绎出课堂的真实。片段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中的“3的倍数的特征”。师:昨天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师:老师已经知道了哪些数是3的倍数,而且很熟练,甚至可以很快就判断出来。同学们你们愿意报一些数字考考老师吗?生(齐声):愿意。师:你们用开火车的形式任意报数

7、,让老师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 生1:98。 师:不是。 生2:178。 师:不是。(有的同学用笔算了起来) 生3:249。 师:是。请你们拿出笔来帮老师算一算。 生(好几个学生):正好除完。 生A:老师,我也能判断。师:好呀!下面我们请你来判断,继续开火车,报数。生4:780。 生A:是。 生B:我也知道。 师:我们大家来听你判断吧,继续开火车。 生5:761。 生B:不是。 生C:我也知道。 生D:我也会。 (其他同学都已无心报数) 师:有些同学已经会了,老师很开心。想请刚才几个会的同学来做回小老师,让他们介绍介绍刚才判断3的倍数的绝招。 生A:3的倍数的特征和昨天学的2或5的倍数的特征不

8、一样,2或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但要看个位,还要看其他每个数位上的数。 生B:是呀。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生C:偶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却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对他们介绍的绝招是否有些怀疑?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验证。 反思对“3的倍数的特gm的教学,许多老师喜欢在学生面前露一手,也就是采用叫学生报数,老师快速判断该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教学方法。这里课堂上出现了老师意料之外的“课前学习”,老师巧妙地进行“调控”,让“抢嘴”的上台介绍绝招,有效地体现了课堂上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课堂上适时的“调控”对一堂数学课是何等的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喜爱你的数学课,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