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04679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此,我们学校教育肩负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使命,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和完成的一个主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关键词: 创新 质疑 发散思维 实践 21 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具特色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

2、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推进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是在解疑中培养起来的。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今中外名人志士的成才之道,无一不是从求异思维开始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改进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探新,大胆鼓励学

3、生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开创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在准备的圆柱型侧面附上纸,接着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让学生看得到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圆柱侧面积各部分与长方形的关系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此时,班上的一个优等生大胆提问:“老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呢?”这一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极大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当场表扬了这个学生提得好。这时,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准备好的圆柱模型或实物,将贴在侧面的纸片展开,卷起,又展开,比较着,思考着,前后桌讨论,有的展开争论。在全班讨论交流时,各组代表纷纷发言,有个学生说:“如果一个

4、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那么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正方形”;又有一组学生代表说:“如果不沿着高切开,而是斜着剪开,那么得到的展开图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这个学生边说边拿着实物演示并指出它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这样诱导,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无固定方向,无固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固守传统的由已知求未知的线性思维模式,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开放性思维。它与收敛思维对立统一,相

5、辅相成,所谓收敛思维就是根据已有信息向着某一方向思考,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力图得出一个符合逻辑正确答案的求同思考。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两者缺一不可,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训练其发散思维入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下列几个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1、意义发散。就是根据问题情境,设想它有多种意义,寻找各种与它有等价关系的词语、数式、原理等。如甲比乙少 5,可联想到乙比甲多 5,甲加上 5 等于乙,乙减去 5 等于甲等。又如 S=vt,从行程问题看,表示路程与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6、从四则计算关系看,表示积与因数的关系;从几何图形求积关系看,又与平行四边形面积S=ab 相当;从商品买卖关系看,又相当于总价与单价、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意义发散不但沟通了以往分散学过的知识,还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2、问题发散。根据已知条件变更问题以达到不同的解题目标,这是一种按已有知识结构通过提问产生新信息的维型。例如,“学校三年级甲班有男生 26 人,女生 21 人,请补充问题,使题目完整。”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甲班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

7、几?等等。这种由已知条件进行一题多问,在解应用题过程中对学生理解题目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掌握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依关系,提高解题能力很有帮助。3、方法发散。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思考是否有多种方法。如“有 5 角的10 张,2 角的 5 张,1 角的 10 张,要学生从中拿出 1 元钱,有多少种拿法?怎样拿?”又如,估算题“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子 3 折后,一端放到井底,另一端露出井口 1 米;把绳子 4 折后,将一端放到井底,另一端正好与井口齐,求绳子和井深各多少米。”可启发学生从对已知条件的信息量比较中进行发散性思考。如方法一,由折的量数比较:因把绳子 3 折后,每段是绳长的三分之一,用

8、4折后,每折是绳子长的四分之一,故 3 折中的每段比 4 折时的每段长 1 米,即绳长的(1/3-1/4 )十二分之一等于 1 米,可得绳长为:1(1/3-1/4 )=12(米),井深为 12(1/4)=3(米)。方法二,从折后的结果比较:因绳子 3 折后露出井口 1 米,则共露出13=3(米),正好作 4 折中的 1 折,故绳长为 13(1/4)=12(米),井深为 12(1/4)=3(米)。方法三,由绳长与井深比较:因把绳子 3 折还露出井口 1 米,故绳长比井深的 3 倍多13=3(米),而绳子 4 折时与井口齐,故绳长是井深的 4 倍,所以井深为 13(4-3)=3(米),绳长为 33

9、+3=12(米)。方法发散的关键是通过联想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和深刻的目的。从以上分析中,又可看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转化。就整个思维过程而言,往往是为了求得某个问题的解决,这时思维活动指向收敛;为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想方设法,展开尝试探索活动,尽可能多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思维活动趋向发散;然后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这时思维活动又指向收敛;而后还得对选择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这时思维活动又指向发散;接下去再收敛。如此经过几层发散与收敛的交替活动,使思维步步深入。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一般展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三、结合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10、教学工作实际,使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和土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经验,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记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如在概念教学中根据学生实践机会少,平时所见事物少等的特点,引导他们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区别;二是多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三是多注意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就是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做成各式各样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长方体,动脑思考它有什么特点,想好后同桌进行讨论,交换看法,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相对应面的面积相等,相对应的棱长度相等,又通过摸一摸,学生归纳出长方体有 8 个顶点。有了学习长方体做为基础,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学正方体,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不受老师所提出问题的局限,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这在无形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是小学数学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