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046479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 无论 魏晋 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寻 病终 后遂无问 津 者 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欣然规 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渔人甚 异 之 阡陌 交通 不 足 为外人道也 便扶 向 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 悉 如外人 村中

2、闻有此人, 咸 来问讯 B此中人 语 云 不足为外人 道 也C欲 穷 其林 林 尽 水源 D未 果 后 遂 无问津者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类) B 悉 如外人(熟悉)C便 要 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邀请)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复行数十步, 豁然 开朗 B阡陌 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3、B本文既然名为“记” ,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8下列对文

4、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

5、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 鲜 美 陶后 鲜 有闻 B、 悉 如外人 悉 以咨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属 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 食 食 之不能尽其材1

6、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13、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渔人)皆叹惋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7、。 (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

8、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问今是何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 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设酒杀鸡作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0、下列诗(文) 名句所

9、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A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

10、“此人”指的是桃源人。D、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四、简答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2用原文语句作答:(1)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11、: (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我的联想: 7.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我的鉴赏: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

12、实现?试作评价。我的探究: 8.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 ,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陋室铭(刘禹锡)一、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仙则 名 惟吾德 馨 往来无 白丁 无案牍之 劳 形 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无 丝竹 之乱耳二、翻译下面句子(1) “孔子云:何陋之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三、选择题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斯 是 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 B、 无案牍 之 劳形 送杜少府 之 任蜀州C、 有龙 则 灵 学而不思 则 罔 D、可 以 调素琴 皆 以 美于徐公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