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45926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空中课堂2意图的揣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意图”的揣摩潘长江在小品里说了这样一句话:“几只老鼠到她家里转了三圈,结果含着眼泪出来了。 ” 大家想一想,这一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能听明白吗?是说她家非常穷。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呢?换一句话说,他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或者说用意、目的是什么?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两个意图:第一个意图是他要告诉别人“这一家非常穷” 。第二个意图就是不仅要把这一层意思说出来,还要把这意思说得好,说得漂亮,说得幽默诙谐有艺术性,能引出观众一片笑声。第一个意图是“语意”的,属于内容;第二个意图是“方式方法”的,属于形式。第一个重在“说什么” ,第二个重在“怎样说” 。其实,无论说话写文章,都是为了体现行为者

2、的“意图” 。同样,我们听话读文章也都离不开去揣摩弄清行为者的意图,否则,便一无所得。什么叫意图,意图就是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也就是目的,或者说是作者的用心。一般来说,有的文章会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得很明白,但也有有意把自己的意图说得很含蓄,很隐晦的。而考试,一般都是就后者来设题的。这样来看,作者的意图其实是体现在大到全篇文章,小到文章的题目拟定、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人称选择、修辞运用等各个方面的。这是经常考的题型。有些题目虽然没有明问意图,但都或明或暗地通向“意图” ,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作用?” 下面看一些高考试题的例子: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3、?(四川卷)答:因为瓦松是瓦上的唯一风景,写瓦就不能不写瓦松。瓦松曾对自己有“恩”,外婆用瓦松沌汁治好了我的恶性疟疾,这便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2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江苏卷)答: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3.本文最后突出写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湖北卷)答:表现狗的忠诚。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并以狗作代表进而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4. 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

4、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全国卷 1)答:(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5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答: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是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6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是为什么?(辽宁卷杨柳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意

5、图解说一类的题目应该如何来解答呢?现在做几道题目,共同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1、福建卷 泪与笑(梁遇春)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的甘露。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再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确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有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问:“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

6、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怎么回答,不能靠主观臆测,一定要从文本出发去探究。)解说:人为什么会流泪?因为悲或喜。泪是悲和喜的外现,有悲有喜,说明这是一种实在的人生(人如果没有眼泪,或者说遇或悲或喜之事,都不流泪了,这说明人已经“麻木”了) 。流泪的结果是什么?消除心中的难过与悲伤,感到说不出的快乐。觉得灵魂受到了净化。感觉心灵呈非常健康的状态。可见,作者是在肯定流泪之于人的重要。眼泪是珍贵的。所以才说是“甘露” (甜美的露水) 。答:作者认为泪是人生的甘露,它能洗去烦恼郁结,使人感到快乐,净化人们的情感,让人们的心灵呈现出非常健康的状态。 (意思答对即可

7、。 )2、湖南卷 在山阴道上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

8、过的河,都是如此。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 ,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 ,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问:浙江绍兴,古称山阴。 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题为“绍兴游记 ”不是更直截了当吗?答:先介绍文章所写,一路

9、所见确实非常美丽,就如世说新语中所写一样,令人目不暇接 这样可知意图之一是 与古人所写相映发,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思的 “美不胜收” 。一般读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 “应接不暇”的出典,作者以此为题,便有了第二个意图 那就是 引起读者的联想,丰富文章的意趣,增添一些文化含量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这条山阴道鲁迅一定走过无数遍,他还在好的故事里描述过山阴道的景观。古人见到了山阴道的自然风景的美丽,鲁迅向往着如这山阴道一样宁馨的“和平、美丽,而且光明” 的社会,如今作者又走在了这山阴道上,他既见到了这自然山川的美丽,更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美好梦想实现在今天。这样联系起来再思考一下,作者偏偏不说绍

10、兴而说山阴,其意图至少还应包含着 提示 今昔 的 对比 , 对今天发生的社会巨变进行颂扬 。 3、重庆卷 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

11、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问: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答:(1)不可以 (2)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可以将题目变一下:文中引用张潮的话有什么好处?4、辽宁卷 杨 柳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 ,古木能长到

12、“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 你们 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 你们 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

13、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问: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是为什么?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解题方法总结:一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去嚼去品,二要联系上下文去寻去觅,三要总揽全篇去揣去摩。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则要从修辞效果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涉及到人称之类,则要根据不同人称的特点或作用来分析。课后练习,留待下一节课交流精神的殿堂(冯骥才)最后一段: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

14、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问:对先贤祠的叙写完成以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答:故乡的桂花雨琦君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小时候,无论什么花,我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不

15、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

16、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桂花摇落以后,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