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4581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青春之歌1.作者: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青春之歌1958 年初出版。 青春之歌和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另两部长篇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在内容上有着连贯性,被称为“青春三部曲” 。 青春之歌既是写“革命历史” ,又是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2.故事线索:以林道静的经历为描述的线索 余永泽:追求个性解放,对林道静展开猛烈的爱情攻势,多情、温柔且有才华。但后来他的个人主义和对国家政治不闻不问使她失望。卢嘉川:对林道静起精神引导作用,崇拜马克思主义,他带领林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他身上,林看到了余永泽的不足。江华:在他的指导下,林完全成了一个革命者。江华的出现是林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革命过程中成长磨练,成为共产党员和革命的领导者。二、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泛指中国在 1980 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表现“文革”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开端于 1977 年 11 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 ,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 1978 年 8 月 11 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早期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代表作家和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宗璞弦上的梦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伤痕文学的意

3、义和局限1.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 80 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2.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3.不足:当年许多作品有的因情节离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鲜血淋淋而引起过争议和非议。三、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零叙事)等。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刘震云的一

4、地鸡毛 、 单位 、 官场 ,池莉的烦恼人生 、 不谈爱情 、 太阳出世 ,方方的风景 、 桃花灿烂等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90 年代“新写实”小说的新变化在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 80 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某些小说已具有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 、 “消解”和“反讽”特征。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归现实土壤,还原生活真实成为文学的主要追求。1989 年钟山杂志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并在“卷首语”中指出: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

5、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池莉、方方、刘震云等为代表作家。池莉池莉(1957 ) ,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她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特色,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八十年代创作了烦恼人生 、 不谈爱情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新写实小说,原生态地展示了世俗生存卑微琐碎的一面。九十年代,池莉的小说在市民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市场消费相结合,包括来来往往 、 小姐你早 、 云破处 、 生活秀 、 有了快感你就叫 、 口红等。作品中人物从早期的为生存奔波的芸芸众生变为在商场搏击的金钱英雄。汉派作家,新写实代表作家。方方(1955,原名汪芳) ,主要作品有风景 、 祖父在父亲心中 、

6、行云流水 、 落日 、 桃花灿烂 、乌泥湖年谱等。方方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对人生世相的揭示和存在困境的思考。 风景中,一方面是恶劣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与蝇营狗苟的生存挣扎,无情地吞噬着这个家庭苟延残喘的一点人性。另一方面在这个充满着粗鄙粗野粗暴粗俗场景的故事里则体现了作家对底层生存的同情与人性的思考。方方 风景分析死者即小八子说:“我宁静的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何在彼此间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 ”超现实主义色彩下,所有的一切又是那么真实。死者的视角讲述生存的故事,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冷漠和残酷,或多或少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叙事效果。作品中,方方始终没有露出明显的

7、观念评判倾向,只是“冷静而恒久的去看山下那变幻无穷的最美丽的风景。 ”零度叙事。小说使用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跨越短暂的时空界限,看似混乱一团,却又合情合理。饥饿、贫穷的生存引发了无人道的野蛮与残酷:父亲无故以毒打妻子儿女取乐,母亲则若无其事的坐在一旁翘着大腿剪脚皮;五哥六哥轮奸一个女孩;七哥外出捡菜险些丧命而晚归却被大骂。家庭成员疲于应付种种压力,麻木的去接受命运的安排,在他们的思想中,人生本不存在什么理想。二哥理想被完全粉碎,七哥尽管也心怀改变命运的理想,但却是存在恶的萌芽。四、张贤亮绿化树 绿化树 是作者计划中的九篇系列中篇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中的第一部,写的是主人公章永璘劳改期满被分配到与

8、劳改农场仅一渠之隔的农场劳动期间的经历。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这段经历,展示了精神生活与物质世界的冲突。 小说发表后,对章永璘这个人物及其塑造,很多评论者认为反映了中国那个特殊年代里知识分子的真实遭遇,但 也有 人认为, “作品承认 原罪,变相肯定那些年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流露出一种对苦难的病态崇拜”内容简介 章永璘劳改释放,农场就业。用废罐头盒盛稀饭,惯用的狡黠办法愚弄老农,用 3 斤土豆去换 5 斤黄萝卜。下雨不出工,继续读资本论 ,乡民妇女马缨花叫他去她家帮着打炉子,她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土豆让他吃。他感动得热泪盈眶。马缨花经常找借口叫他上她家去,每天如约前往。照例是在忸怩中先饱餐一顿

9、,吃完后聊天、念诗、讲故事。 章永璘和车把式海喜喜在马缨花家见面,在运肥时他们打了一架。章永璘赢得了马缨花的爱情。章永璘清醒地意识到他与马缨花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马缨花结婚的念头退缩了。还是天天到她家去,几乎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家。 一天,海喜喜来找章永璘,告诉他他要离开农场到内蒙古去,他还说马缨花是个好女人,建议章永璘跟马缨花结婚。他们之间的隔膜消除了。 章永璘来到马缨花家,把海喜喜、谢队长的建议告诉她,要她嫁给他。马缨花拒绝和他结婚,她准备利用瘸腿保管对她的好感获得食物,供章永璘读书。章永璘坚持马上结婚。她对章永璘发誓:“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呢!” 章永璘被

10、调到山根下那个大队。马缨花曾夹着小包来找过他,被队上的干部训了回去。不久,章永璘因“书写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判处三年管制,再后来连遭厄运。多少年以后,他在辞海上看到:马缨花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这条目上解释的文字没有一点不和马缨花相似。这一夜章永璘失眠了。 “绿化树!绿化树!”章永璘时时闪现一株株绿化树。漫步在静静的雪夜中追怀往事,不知不觉中,一颗清凉的泪水,从章永璘久已干涸的眼眶中流了出来。马樱花绿化树作品中非常特别的一个让读者喜爱的形象。她具有一切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德,也具有她们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热情与豁达。在那个人性缺失的年代里,马樱花的形象仿佛是一缕刺破黑暗的光线,让人在反思

11、那个荒唐年代之余,也感受到人性光辉的存在。马樱花对章永璘的爱护,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拯救了一个身处困境的知识分子,使他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双重“复活”。艺术特色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 为主线,叙写了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后的经历。作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对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小说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艺术地再现了生活。 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

12、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他们历经的磨难包含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充实而美好的。通过抹去主体的苦难伤痕,从而也抹去了历史非理性,抹去了历史总体性的非法性。主体在任何给定的磨难中,都能感受到爱与美,主体并没有蒙受历史异化,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达成了一致。五、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1943 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先后任中学国文教师、历史博物馆职员。1962 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1997 年逝世。主要作品有邂逅集 、 晚饭花集 、 汪曾祺文集 (五卷本) 、 汪曾祺全集

13、 (八卷本)等。短篇小说大淖纪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受戒: 1980 年 10 月号北京文学上发表 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与村姑的恋爱故事,作家有意识地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情的爱情领入了诗的境界。 作品中的小和尚明海和村姑英子恋爱过程的描写本身就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象征,作者把明海当作一个普通人来描写,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表明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 作者一方面描写明海和尚每天开山门、扫地、烧香、磕头、念经等超凡脱俗的苦行僧生活;一面又描写了“野和尚”们杀猪、吃肉、打牌、搓麻将,甚至逾越“门禁”的偷情世俗生活。充分地显现了作家对于充满着纯情的自然之爱的眷恋之情。 别种风情的风俗描写。六

14、、莫言(1956,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 ,小学五年级辍学回乡务农,1976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 、 秋水 、 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 年发表红高粱 ,倍受文坛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 十三步 、 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1990 年代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 、 檀香刑 、 四十一炮 、 生死疲劳等。透明的红萝卜 讲述的是一个小黑孩在水利工地上的一段故事。 小说并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和非常明确的环境,也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而是由黑孩这个形象贯通起

15、乡村生活的记忆,其间既有物质的贫困,严酷的生存挣扎,也有情感的压抑,人性的扭曲。 没有采用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写实方法,而是借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将现实因素和非现实因素融成一体,形成一种十分特殊的小说艺术形象。红高粱 叙述循两条线索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 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 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以土匪头子的抗日故事为叙事主体,并以不合道德规范的爱情故事穿插其间,显示出对传统的小说叙事的叛逆。 莫言是一位敏于感觉而富于想象力的作家。他 “以超验的感知方式,表现了充分矛盾的内在纷扰,几乎是将一种最初状态的情绪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其次,小说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也有特色,主要以 “我奶奶 ”、 “我爷爷 ”来展开叙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迭合在一起,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再次,在语言的运用上, 红高粱 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的标准,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框限。 莫言的小说借鉴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生活的艺术表现,受到以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但没有因为对域外文学营养的自觉吸收而忽略本土的资源开掘,从题材到语言,从实际生活到鬼狐仙怪的故事,都在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