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0360259 上传时间:2020-1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教学重点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2、讲读教学教学手段1、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

2、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个体整体意象意境情景交融的景和物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高耸的山,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3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作者

3、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4风格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出示板书)自信乐观雄心勃勃背景打完胜仗登高望海雄浑阔大,气势不凡意境风格慷慨悲凉质朴刚健充满生机气吞万里意象大海高山草木日月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

4、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2、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答:孤寂、悲凉等。四总结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教学反思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

5、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2、要把握好时间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3、备课要充分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

6、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5、练习要有针对性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