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0307879 上传时间:2020-11-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9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何青青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 个双重任务 ; 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更需要在复习 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 查漏补缺 ; 使学生对所学 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 来;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并能融会贯通 ; 综合应用 ; 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一单元中种子 发芽的几个对比实验;蚯

2、蚓生活环境的两个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生物与环境 复习难点:生物与环境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 ; 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 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踏上“小科 学家之旅”吗?(出示地图)看; 这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科学之旅。大家可以自 由选择科考路线 ; 自愿组成科考小组 ; 然后到老师这里取卡片 ; 参考卡片上交待的 任务进行考察。别忘了20 分钟后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考察成果。 (二)展开复习 第一单元 1.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 但生长需要阳光。 3. 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

3、、适宜的温度。 4.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 / 9 6.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 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 互 相影响的。 7.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 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 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 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

4、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 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 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 响。(三)归纳总结 1. 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 2. 总结归纳 ; 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 但仔细想一想 ; 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 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 这就是我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3 / 9 第二单元光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

5、概念这两 个双重任务 ; 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更需要在复习 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 查漏补缺 ; 使学生对所学 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 来;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并能融会贯通 ; 综合应用 ; 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二单元中、物 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与物体颜色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岩石受到冷 热作用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光 复习难点:光 三、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

6、们 ; 今天我们复习第二单元。 ( 二) 展开复习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 ;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 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 ; 速度以每秒 30 万千米。 10.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 被反射回去 ;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光 4 / 9 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 运用光的反

7、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 太阳表面温度达 6 千多摄氏度 ; 内部则达 2 千多万摄氏度。 13. 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 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 热水器。 16.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 光弱时瞳孔放大 ; 光强时瞳孔缩小。 (说明:本单元书中介绍的仅仅是几个最为典型的观察活动; 但观察、研究 的方法是相通的。因此 ; 我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研究问题; 注重方法的运用 ; 而 不是重复记忆简单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 1. 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 2. 总结归纳 ; 建

8、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 但仔细想一想 ; 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 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 这就是我们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 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 个双重任务 ; 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更需要在复习 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5 / 9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 查漏补缺 ; 使学生对所学 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 来;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

9、识; 并能融会贯通 ; 综合应用 ; 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三单元中土地 坡度的大小 ; 有无植物覆盖 ; 降雨量的大小与土地侵蚀程度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作 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三、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 ;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 (二)展开复习 1. 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 ; 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 ; 地形开阔 ; 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 ; 坡度 较缓 ; 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地势较高 ; 蜿蜒起伏 ; 层峦叠

10、嶂盆 地 四周地势较高 ; 中间低平 2. 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 东部多平原。 3.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 部分; 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 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 猛烈的 ; 像地震和火山 ; 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 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 进行的 ; 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 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 成的断裂谷。

11、6 / 9 6. 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 动等。 7.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 岩石破碎 ; 这种现象叫风化。 8. 土壤分层实验中 ; 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 中间是沙和粉沙 ; 最上层是颗 粒最小的黏土 ; 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 生活着几十亿个 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 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 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

12、土壤; 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 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 雨水在地面流动时 ; 携走了 这些微粒 ; 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 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 蚀的开始。 12.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 的大小等。 13. 在坡度大的地方 ; 河流流速快 ; 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 河流流 速慢; 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 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 的地方土壤流失 ; 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 同的地形地貌。 1

13、5. 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 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 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 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归纳总结 1. 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 2. 总结归纳 ; 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 但仔细想一想 ; 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 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 这就是我们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7 / 9 五、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 个双重任务 ; 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更需要在

14、复习 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 查漏补缺 ; 使学生对所学 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 来;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并能融会贯通 ; 综合应用 ; 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四单元中摩擦 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实验、橡皮 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三、复习过程 (二)导入 同学们 ;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

15、单元。 (二)展开复习 1.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 ; 这个力就是重力。 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 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 ; 行驶速度越快 ; 行驶距离越 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 行驶速度越慢 ; 行驶距离越近。 3. 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形状很容易改变 ; 在形状改 8 / 9 变时; 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这个力叫弹力。 4. 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 弹力。 5.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 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这个力叫反冲 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 要使静止的物

16、体运动起来; 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 必须 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 简称“牛” ; 用“N ”表示。 1 牛约等于 100克的力。 8.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 ; 先检查指针是不是 指在“ 0”位置;( 2)读数时 ; 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 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 9.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 运 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这种力叫摩擦力。 10.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 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 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 物体间接触面光滑 ; 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摩擦力越大。物体 重; 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 摩擦力越小。 12.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 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 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 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 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