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50262620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三黑和土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读诗题:诗歌

2、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3.背景介绍。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第2节和第3节用

4、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1)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指名答)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

5、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明确:诗歌

6、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小结: 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

7、,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五、拓展延伸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六、教师小结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板书】20*三黑和土地三黑热爱土地 比喻、拟人想象对比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是涉及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充分了解作者以

8、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体会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无边的幸福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必背内容汇总(全册完整)1 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9、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语文园地一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

10、就菊花。5 七律长征作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语文园地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语文园地三春日宋朱 熹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园地四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7 古诗三首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

11、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语文园地六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谷:稻、麦、黍、菽、稷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彩:黄、青、赤、白、黑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2 月光曲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

12、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语文园地七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黄钟大吕轻歌曼舞 行云流水 巧夺天工 惟妙惟肖画龙点晴 笔走龙蛇 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24 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语文园地八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三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