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50224620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生产关系是指(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4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

2、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7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8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

3、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10、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1、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是( )A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的发展C国家政权的更替 D意识形态的变化12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4、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5阶级斗争是指( )A 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 B政治利益根本冲突的对立集团的斗争 C 道德思想根本冲突的对立阶层之间的斗争 D 文化传统根本冲突的对立派别之间的斗争16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 经济斗争 B 思想斗争 C 议会斗争 D 社会革命

5、17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9“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2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6、2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公有制和私有制2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23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2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

7、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2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2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3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的

8、制约的观点是(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3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34.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35“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

9、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 3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37杰出人物是指(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 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C 同情劳动人民的历史人物 D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

10、进作用的历史人物38、“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9在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40政体问题说的是( )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41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管理体制B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 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42在下列选项中,属

11、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宗教 B艺术C哲学 D逻辑学4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44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45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4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D自下而

12、上的社会变革形式47.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48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49.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5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二、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 阶级斗争B. 人民群众C. 社会革命和改革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