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0221098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 6 个生字,会写6 个生 字。 2.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 教学重点: 1.会认 6 个生字,会写6 个生字。 2.背诵课文。默写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 一、提出学习要求 学习从军行和秋夜将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一、导入新课 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 穷。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介绍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独立学习 二、探究新知 1.我会读。 仞岳 2.我会写。 仞岳摩遗涕巫 二、指导朗读

2、,疏通诗句 1.自由朗读这两首诗,学生互相正音,教师指导学生划 分节奏。 2.指名当小老师教写生字。注意“仞”字不要丢了点。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生字和词语的读写问 题。 合作探究 三、探究思考 1.查资料, 了解王昌龄 从军 行组诗的创作背景及陆游 秋 夜 将 晓 出 篱 门 迎 凉 有 感的创作背景。 2.用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等方 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 诗句描绘的画面。 3.借助注释理解从军行。 三、熟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从军行 ,读准节奏。 2.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教师适时释疑。 3. 分享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 (

3、2)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3)有疑问、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 4.再读从军行 ,找出关键词,并说说理由。 ( “终不还”) 紧扣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 面,有助于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走近诗人内心,诵 出诗人情感,从文字表层读到了文字深层。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 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 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 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 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 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 4.“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 力极强的一句诗。戍边时间 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 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 之荒凉,都于此句中概括无 遗。 5.借助注释理解 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

4、有感 。 迎凉:快要天亮。 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 形容它很长。 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游示儿 五千万仞:指华山。 遗民:指在金统治区内的原 宋朝老百姓。 5理解“终不还” 。 6.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 体会诗句要传达的情感。谁来分享一下王昌龄写这首诗 前的一段经历? 7.“终不还”是誓言,谁终不还?为什么终不还?细细 品读诗句,你就能找到答案。 四、精读古诗,体会诗情 1. 这是一首边塞诗,提到边塞, 你想到了什么?诗中描 写了哪些景物?(青海、长云、雪山) 2.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象一下诗句

5、描绘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第一、二句,感受边塞的广阔,与 “孤城”形成对比,一个“暗”写出了戍边的寂寥,突 出了戍边战士的孤寂与艰苦。 3.为何说“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后两句诗, 发现古诗中的历史。 (重点理解 “黄沙” “百 战” “穿” ,感受战争之频繁与艰苦) 4.再读古诗,根据诗意想象诗中的历史:千里疆域,一 座孤城,寂寥而孤独,戍边战士坚定誓言不破楼兰 终不还。 黄沙漫天,战事频繁,悲壮而艰苦,戍边战士坚定誓言 不破楼兰终不还。 5.有感情地朗读。 (1)这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这是将士们不畏艰险、 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的写照。 (2)再读古诗,读出诗中蕴含的

6、报国壮志。 五、回顾学法,学习新诗 1.交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历史,初探诗 歌情感。 2.读诗题,找关键字。 ( “感” )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自学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想、 感受、感慨。 4.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感受作 者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感。 (2)从“遗民泪”和“又一年”感受诗人对朝廷的失 望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5.作者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作者那忧国 忧民的情怀, 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没有改变。 出示示 儿 ,补充历史背景。 6.齐读示儿。 实践应用 四、随堂练习 结合插图和诗句,试着将这 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在写 景中融入自

7、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略。 六、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感悟古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改写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自学“日积月累” 中的古诗 凉州词,并与从军行 作比较,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古诗中所提到的历史和诗人所 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七、课堂小结 回家再读古诗,试着把诗中的场景描述给爸爸妈妈听。 我的问题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 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 表述。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

8、理解诗意,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诗句, 想象画面, 并用自己的话表 述。 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从军行 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 2. 回顾:出示陆游的名句, 说说作者想表达的心愿。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但悲不见九州同” ,宋 朝诗人陆游终其一生期盼统一,却在绝笔中依然以“但 悲”表示对南宋王师的失望。 2.揭题:唐朝诗人杜甫,虽一生命运多舛,但在晚年看 到了官军的威猛,听到了大快人心的收复失地的好消 息。 3.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将陆游的“悲”与杜甫的“喜”形成对比

9、,为理解 诗题和诗情作铺垫。 合作探究 二、探究思考 1.读诗句。 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2. 圈画出古诗中的地名,并 查阅资料,进行古今对比。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4 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 味) 2.指名 4 名同学读。(即读即评议,议后再读古诗) 3.提出质疑,相互释疑。 预设:诗中的地名。 4. 试着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巡视指导解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一节课的古诗教 学,本节课,先让学生自学, 设计有梯度的 “四读”, 在读中找诗眼, 在读中知诗的大意,在读中体会诗 人的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将

10、能突显诗眼的内容不断 进行提炼或扩展,能对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更加充 分、深刻的体会, 又可以在比较中把握特点,感受 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对古诗的分析、鉴赏能力。 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 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 川剑南一带。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 区。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 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3.补充注释。 涕:眼泪。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 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 的景色相伴。 4. 交流古诗中的历史,初探 古诗表达的感情。 “喜” 5.理解古诗大意。 剑

11、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 收复蓟北一带。高兴之余, 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 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 三、知诗背景,理解诗题 1.古诗中的历史探寻:安史之乱。 2.作者当时处境。 杜甫( 712770)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 二人并称“李杜” 。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他曾 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这些诗记录了唐朝 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公元763 年的 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 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3.理解诗题:这个春天,杜甫终于不用再漂泊,是因为 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是什么消息? (听到官军收

12、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 讯) 齐读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品读古诗,读懂诗人心情 1.再读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与 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受有何不同。 ( 闻官军河南河北以“喜”为感情基调。找出诗眼 “喜欲狂”) 2.默读古诗,画一画,你在哪些细节处读到了“喜”。 3.学生交流,观察归纳。 (教师板书:涕泪满衣裳、漫卷 诗书、放歌、纵酒、还乡) 4.想象诗人“喜欲狂”时做了那些事?你觉得哪个场景 最能体现诗人的“喜”和“狂”? (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5.理解“涕”与“衣裳”古今用法的区别。 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 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

13、已 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6.补充资料:“安史之乱”是 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 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 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 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 7.对比阅读, 体会诗人的爱国 情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 (755) 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 叛军攻陷潼关。至德二载春,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 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 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 诵千古的名作。 ( “涕” ,眼泪;“衣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 终于可以回故乡了

14、,为何还哭得“涕泪满衣裳”?(七 年颠沛流离, 杜甫也经历过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痛苦, 也会在“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期盼中失望,在失望中期 盼,这无比艰辛的回忆涌上心头,喜极而泣) 6.一向沉稳又注重读书的杜甫,此时“漫卷诗书”,又是 为何?(只为快点回家乡;归心似箭) 7.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从哪些字眼感受到了“快”?( “即” “穿” “便” “向” ) 8.比较阅读。 出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 尽长安花。” 是否还记得孟郊和李白写诗的心情及诗中的历史故 事?(李白被放逐的时候突然得到赦令,

15、内心极为高兴; 孟郊考取了进士,金榜题名,欣喜不已) 杜甫构想的回乡路一路畅通,而且一刻也不停留,可见 他内心之喜,归心似箭。 9.再读诗,读出诗人之“喜”。 实践应用三、课外延伸,品诗中味五、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进行主题阅读, 以一篇带多篇,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1.课后熟读,再品古诗。 2.读到杜甫的其他古诗,从古 诗 中 感 受 诗 人 的 心 情 与 情 怀。 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 花 登高等。 1出示春望 ,体会诗人情感。 (诗人看到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的感慨, 思家之忧,发出国破之叹) 2.再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因“剑外忽闻收蓟北”而 欣喜若狂。 3.比较阅读后,想一想:诗人杜甫的“喜”与“悲”都 因何而生? (诗人心系国事,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因官军收 复失地而欣喜若狂,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六、课外延伸,品诗中味 1.课后熟读,再品古诗。 2.找找杜甫在不同时期写的诗,从古诗中感受杜甫的爱 国情怀。 增加学生的诗词储备量,加深对杜甫的“爱国情怀” 的理解。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七、课堂小结 回家再读古诗,试着背诵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