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彭蠡湖中望庐山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50184750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浩然的诗彭蠡湖中望庐山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孟浩然的诗彭蠡湖中望庐山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孟浩然的诗彭蠡湖中望庐山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浩然的诗彭蠡湖中望庐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浩然的诗彭蠡湖中望庐山(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孟浩然的诗彭蠡湖中望庐山 彭蠡湖中望庐山原文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黕黤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彭蠡湖中望庐山鉴赏 开头四句写夜泊湖中,船家预知风讯而张帆待发。广阔的天空悬挂着一轮明月,在月亮的周围有一个浑茫的光圈,“月晕而风”,船家预知天将起风,于是就挂上了帆席,等候天明时开船。这里由天上的月晕写起,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彭蠡湖,但“渺漫平湖中”,已使烟波浩淼的湖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从而暗示了“望”的地点,紧扣了

2、题目。 接着,写望中所见。这时,天已将晓,船已挂帆在湖中行进,庐山在晨雾的朦胧中出现在诗人的眼前。“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庐山突兀而起,矗立在九江之上。它的气势压住了波涛滚滚的江流。这个“压”字,不仅勾勒出了庐山巍峨高峻的雄姿,也传达出了庐山雄镇江滨的神韵。“黕黤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从色彩上描绘庐山的形象。在微茫的曦色中远望庐山,看到的是一片青黑的山色,然而高耸的峰峦,在晓空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分明,妩媚动人。这里“黛”字既点染了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昏暗的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升起来了。这时,庐山又展现出另一番景象:“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在旭日的照耀下,香炉峰更加绚

3、丽多彩;峰下的瀑布,透过阳光的照射,像一条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空。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诗人在想些什么呢?“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他想起了“尚子”和“远公”。这暗示诗人早就有高蹈出世的思想。尚子,就是尚子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等到把儿女婚事办完后,就与友人漫游五岳名山;远公,指慧远,他是东晋的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追”、“怀”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超凡脱俗的隐士高僧的敬仰。 “我来限于役”四句,说明自己不能“息微躬”的原因。诗人从故乡出发,经湘赣,还要到长江下游江浙等地漫游。现在整个行程才走了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又快过去了。因此,诗人感叹自己限于行役,来到这里而无暇停歇。“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最后两句“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承“久欲”两句的意思,是说等到将来自己事毕之后,要来与“岩栖者”共同归隐,表现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这首诗由湖中远望庐山,由望庐山而思归隐,然而因为“限于役”未能实现“息微躬”的愿望。最后归结到“毕趣当来同”。全诗自然浑成,景象壮阔,诚如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的:“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彭蠡湖中望庐山作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