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建设技术导则(2020)2020.10前 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技术要求,提升公共配套设施建筑品质和建设质量,市住建局公建办会同相关成员单位,结合我市实际,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先进的相关导则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成都市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建设技术导则》本技术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建设技术导则;5 景观、环境与安全12目 次1 总则 42 术语 43 基本规定 53.1 综合运动场 53. 2 综合健身馆 54 建设技术导则 84.1 场地及建筑 84.2 结构与设备 94.3 残疾人运动项目 104.4 室内外装饰 115 景观、环境与安全 111 总则1.0.1 为规范成都市居住区级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的建设及交付,促进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技术导则1.0.2 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的建设应遵循规模适宜、功能适用、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装备适度、安全卫生、运行经济、节能环保的原则1.0.3 本技术导则适用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区域内居住区和基层社区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其它区、(市)县可参照执行。
1.0.4 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的建设及交付,除执行本技术导则外,还应遵守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1.0.5 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应集中集约建设,功能复合集成,形成有活力、易识别的中心场所,并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1.0.6 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应临市政道路或与有单独出入市政道路的通道联通,必须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后勤维护和消防扑救的要求1.0.7 综合运动场应满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1.0.8 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的建设应包括建筑工程、室内装修、设施设备、环境景观、导识系统等方面内容,除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不得以清水房标准交付使用1.0.9 本技术导则由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1.0.10 本技术导则从 2020 年 11 月 1 日起执行2 术语2.0.1 综合运动场由政府主导建设或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的公共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室外综合健身、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及举行全民健身活动比赛的场所2.0.2 综合健身馆由政府主导建设或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的公共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室内综合健身、体育锻炼、体质测试及健康培训的场所3 基本规定3.1 综合运动场3.1.1 综合运动场总平面布局应临市政道路或有单独出入市政道路的通道。
居住区综合运动场应设在室外并应与居住区服务中心、绿地广场统一规划设计3.1.2 综合运动场的用地规模应控制在不小于 1500 ㎡,100-120 ㎡/千人3.1.3 综合运动场应执行现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JG/T191)的相关规定3.1.4 综合运动场应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其规模应满足现行《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的相关要求,设施应充分考虑为不同体育项目提供便利,并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和需要;场地的布置应考虑一场多用的原则,有效利用空间,同时应预留出不小于 200 ㎡的时尚运动场地居住区综合运动场各类场地尺寸应满足下表 3.1.4 的要求表 3.1.4 综合运动场各类场地尺寸序号项目名称单片场地尺寸1健身广场>200 ㎡2网球场36.5mX18.3m3排球场24mX15m4篮球场34mX19m5篮球场(三人制)18mX17m6羽毛球场17.4mX10.1m7足球场(七人制)47mX47m8足球场(五人制)28mX18m9乒乓球5mX8m10游泳池25mX16m11门球场>18mX14m备注:1 此标准参照健身场地建设标准制定,非适用于专业比赛和训练场地使用。
2 上述相关场地的建设规模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设群众需要的体育设施3.1.5 综合运动场应设置公共卫生间,符合现行《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15 号)及《成都市公共厕所建设建设技术要求》(成厕办〔2018〕1 号)的相关要求,建设标准不应低于二类标准;同时应按每 100 ㎡用地面积配置不大于 3.0 ㎡,且总建筑面积不大于 500 ㎡的其他配套服务用房,包括面积不小于 15m母婴室、更衣室、管理用房、库房等3.1.6 综合运动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满足现行《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要求3.1.7 综合运动场应设置各类公共标识,并符合现行《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 1 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1)的相关规定3.1.8 居住区综合运动场应同时作为避难疏散场所,其设计及建设应满足现行《成都市中心城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现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24)的相关要求3.1.9 对停车位配比要求,必须满足机动车≥0.5 辆/100 ㎡建筑面积,非机动车≥2.5 辆/100 ㎡建筑面积,同时应预留不小于 40 辆共享单车的停放场地。
3.2 综合健身馆3.2.1 综合健身馆应设在室内并宜首先考虑设置于居住区服务中心的顶层,如用地条件允许也可独立设置3.2.2 综合健身馆应执行现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JG/T191)的相关规定,同时应满足现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分类配置要求》(GB/T34281)中对中、小型规模的配置要 求,满足现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管理服务要求》(GB/T34280)的相关要求3.2.3 综合健身馆的建设规模应控制在 2000 ㎡-3000 ㎡,其中新区不小于 3000 ㎡,旧区不小于 2000 ㎡3.2.4 综合健身馆应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其规模应满足现行《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的相关要求,设施应充分考虑为不同体育项目提供便利,并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和需要;场地的布置应考虑一场多用的原则,有效利用空间综合健身馆各类场地尺寸应满足表下 3.2.4 的要求序号项目名称单片场地尺寸1排球场24mX15m2篮球场34mX19m表 3.2.4 综合健身馆各类场地尺寸3篮球场(三人制)18mX17m4羽毛球场17.4mX10.1m5普通游泳池25mX25m6足球场(五人制)28mX18m7乒乓球7mX5m8健身房400 ㎡~600 ㎡9网球场37mX18.5m10台球50 ㎡~200 ㎡11棋牌室20 ㎡~50 ㎡12集体操房(武术、体育舞蹈、体操)200 ㎡~400 ㎡13单车教室50 ㎡~100 ㎡14体质测试室≥30 ㎡注:1 此标准参照健身场地建设标准制定,非适用于专业比赛和训练场地使用。
2 在保证总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设群众需要的体育设施3 场地规格尺寸允许偏差0.1%3.2.5 综合健身馆应配置配套服务用房,包括接待区(前台、接待室)、卫生间、更衣 室、淋浴室、商品零售部区、活动会议室、培训教室、体质测试室(不小于 30 ㎡)值班室或保安室、配电室及相关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用房、管理用房、库房等3.2.6 综合健身馆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满足现行《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要求3.2.7 综合健身馆的公共卫生间应符合现行现行《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及《成都市公共厕所建设技术要求》(成厕办〔2018〕1 号)的相关要求;建设标准不应低于二类标准,室内应安装机械排风装置3.2.8 综合健身馆应设置各类公共标识,并符合现行《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 1 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1)的相关规定3.2.9 对停车位配比要求,必须满足机动车≥2.5 辆/100 ㎡建筑面积,非机动车≥2.5 辆/100 ㎡建筑面积,同时应预留不小于 40 辆共享单车的停放场地4 建设技术导则4.1 场地及建筑4.1.1 场地的方向应依据社区的规划用地、周围环境和场地地质条件确定,应尽量将场地的长轴沿南北向布置。
4.1.2 场地坡度应依据规划用地、环境条件、场地地质和场地面层材料确定4.1.3 部分运动场地的坡度应满足下表 4.1.3 的要求表4.1.3 运动场地的坡度要求序号项目名称横向(短边)坡度纵向(长边)坡度1篮球场单向坡度≤0.8%单向坡度≤0.6%2排球场单向坡度≤0.8%单向坡度≤0.6%3网球场单向坡度≤1%_4足球场≤0.8%_5田径场≤0.8%≤0.1%6门球≤0.6%≤0.6%7健步走_≤12%8跑步路径≤1%≤1%9综合场地≤1%≤1%4.1.4 在满足场地正常排水及清洁的前提下,场地宜高出周边地面;当场地设置有围挡设施时,宜高出周围地面 100mm-200mm,入口处宜设置成坡道4.1.5 场地应设置排水设施,应根据场地使用的面层材料和基础的渗水性能,采用明排水或暗排水设施4.1.6 场地应考虑给水设施,以保证场地的清洗和维护保养,并保证设施对使用者的安全性当采用自来水直接供水时,应采取防止回流污染的措施4.1.7 场地的设置应考虑噪声和灯光照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宜采用植被、造坡等措施阻隔噪声;尽可能减少照明对周边影响4.1.8 居住区综合健身馆室内空间净高不低于下表 4.1.8 的规定。
项目名称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最小净高7777743表 4.1.8 部分运动项目的室内最小净高(单位:m)4.1.9 当综合健身馆的球类馆设置在顶层时,在满足相应的净高的前提下,还应在楼面采取相应的隔声减震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下部空间的影响4.1.10 室内场地表面应平整无破损、滑涩程度适中并防止眩光;场地表面平整度应符合相关体育场地标准要求4.1.11 室内场地应做相应的声学考虑,避免室内产生噪音污染4.1.12 室内外运动场地面层应具有一定弹性和耐候性,面层常用材料详下表 4.1.12序号场地名称面层材料1田径场聚氨酯、天然草坪、人造草坪、合成材料预制块(卷材)2篮球场沥青、聚氨酯、丙烯酸、运动木地板、合成材料预制块(卷表4.1.12 室内外运动场地面层常用材料材)3排球场沥青、聚氨酯、丙烯酸、运动木地板、合成材料预制块(卷材)4足球场天然草坪、人造草坪、合成材料预制块(卷材)5门球场土质、天然草坪、人造草坪、合成材料预制块(卷材)6乒乓球场沥青、运动木地板、合成材料预制块(卷材)7网球场土质、聚氨酯、丙烯酸、天然草坪、人造草坪、合成材料预制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