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及其-表示课件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50162002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函数及其-表示课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函数及其表示方法补充内容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若f:AB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这个映射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为y=f(x).注意:(1)函数一定是映射,映射不一定是函数;(2)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3)B中的元素未必有原象,即使有原象,也未必唯一;(4)原象集合=定义域,值域=象集合.函数与映射的关系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与函数概念间的关系可由下表给出.映射函数集合A,B可为任何集合,其元素可以是物,人,数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均为非空的数集对于集合A中任一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像对函数的定义域中每一个,值域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对集合B中任一元素

2、,在集合A中不一定有原像对值域中每一个函数值,在定义域中都有确定的自变量的值与之对应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映射是函数的推广.注意(1)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特殊对应:AB。这里A,B为非空的数集。(2)A:定义域,原象的集合;|A:值域,象的集合,其中|A(B;:对应法则,A,B(3)函数符号:=,是的函数,简记知识点一、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3、;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3.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a) ,f(a+1). 思路点拨:由函数f(x)符号的含义,f(3)表示在x=3时,f(x)表达式的函数值.解:f(3)=332+53-2=27+15-2=40;.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1.下列各组函数是

4、否表示同一个函数? (1)(2)(3)(4)思路点拨:对于根式、分式、绝对值式,要先化简再判断,在化简时要注意等价变形,否则等号不成立.解:(1),对应关系不同,因此是不同的函数;(2)的定义域不同,因此是不同的函数;(3)的定义域相同,对应关系相同,因此是相同的函数;(4)定义域相同,对应关系相同,自变量用不同字面表示,仍为同一函数.总结升华:函数概念含有三个要素,即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它是函数关系的本质特征.只有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分别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换言之就是:(1)定义域不同,两个函数也就不同;(2)对应法则不同,两个函数也是不同的.(

5、3)即使定义域和值域都分别相同的两个函数,它们也不一定是同一函数,因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不能唯一地确定函数的对应法则.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区间表示: x|axb=a,b; ;.知识点二、函数的表示法1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例如,s=60,A=,S=2,y=a+bx+c(a0),y=(x2)等等都是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一是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二是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

6、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中学阶段研究的函数主要是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例如,学生的身高 单位:厘米学号123456789身高125135140156138172167158169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平方根表、三角函数表,银行里的利息表,列车时刻表等等都是用列表法来表示函数关系的.公共汽车上的票价表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气象台应用自动记录器描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课本中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的曲线,工厂的生产图象,股市走向图等都是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

7、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自变量的变化,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这样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某些性质.2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应写函数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9. 已知,求f(0),ff(-1)的值. 思路点拨:分段函数求值,必须注意自变量在不同范围内取值时的不同对应关系. 解:f(0)=202+1=1ff(-1)=f2(-1)+3=f(1)=212+1=3.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作出f(x)的图象,求f(1),f(-1),f(0),fff(-1)+1的值.解:由分段函数特点,作出f(x)图象如下:如图,可得:

8、f(1)=2;f(-1)=-1;f(0)=;fff(-1)+1=ff-1+1=ff(0)=f()=+1.三、规律方法指导1.函数定义域的求法(1)当函数是以解析式的形式给出时,其定义域就是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集合.具体地讲,就是考虑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号的被开方数、式大于或等于零,零次幂的底数不为零以及我们在后面学习时碰到的所有有意义的限制条件.(2)当函数是由实际问题给出时,其定义域不仅要考虑使其解析式有意义,还要有实际意义.(3)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是转化为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问题,注意定义域是一个集合,其结果必须用集合或区间来表示.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用区间表示). (1

9、); (2);(3).思路点拨:由定义域概念可知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解:(1)的定义域为x2-20, ;(2);(3).总结升华:使解析式有意义的常见形式有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非负.当函数解析式是由多个式子构成时,要使这多个式子对同一个自变量x有意义,必须取使得各式有意义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交集,因此,要列不等式组求解.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4)

10、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3.函数值域的求法实际上求函数的值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给定了函数的定义域及其对应法则以后,值域就完全确定了,但求值域还是特别要注意讲究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通过对函数解析式的简单变形,利用熟知的基本函数的值域,或利用函数的图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观察求得函数的值域;配方法:对二次函数型的解析式可先进行配方,在充分注意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情况下,利用求二次函数的值域方法求函数的值域;判别式法:将函数视为关于自变量的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求函数值的范围,常用

11、于一些分式函数等;此外,使用此方法要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换元法:通过对函数的解析式进行适当换元,将复杂的函数化归为几个简单的函数,从而利用基本函数的取值范围来求函数的值域.求函数的值域没有通用的方法和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常用方法外,还有最值法、数形结合法等.总之,求函数的值域关键是重视对应法则的作用,还要特别注意定义域对值域的制约.经典例题透析4. 求值域(用区间表示): (1)y=x2-2x+4;.思路点拨: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合理利用旧知识,把现有问题进行转化.解:(1)y=x2-2x+4=(x-1)2+33,值域为3,+);(2);(3);(4),函数的值域为(-,1)(1,+).7.

12、 求函数的解析式(1)若f(2x-1)=x2,求f(x)(2)若f(x+1)=2x2+1,求f(x).思路点拨:求函数的表达式可由两种途径.解:(1)f(2x-1)=x2,令t=2x-1,则 ;(2)f(x+1)=2x2+1,由对应法则特征可得:f(x)=2(x-1)2+1 即:f(x)=2x2-4x+3.举一反三:【变式1】(1) 已知f(x+1)=x2+4x+2,求f(x); (2)已知:,求ff(-1).解:(1)(法1)f(x+1)=x2+4x+2=(x+1)2+2(x+1)-1f(x)=x2+2x-1; (法2)令x+1=t,x=t-1,f(t)=(t-1)2+4(t-1)+2=t2+2t-1f(x)=x2+2x-1; (法3)设f(x)=ax2+bx+c则f(x+1)=a(x+1)2+b(x+1)+ca(x+1)2+b(x+1)+c=x2+4x+2;(2)-10,f(-1)=2(-1)+6=4ff(-1)=f(4)=16.总结升华:求函数解析式常用方法:(1)换元法;(2)配凑法;(3)定义法;(4)待定系数法等.注意:用换元法解求对应法则问题时,要关注新变元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