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0094034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9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下语文电子备课第二单元 第( 二)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 寓言故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寓言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与铁罐,狮子与鹿三篇精读课文及池子与河流一篇课文略读课。本单元课文形似多样,有文言文,有童话故事,有诗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这四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寓言的一些相关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帮助。况且,这四篇寓言故事,有的篇幅短小,有的以童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有的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寓言的体现

2、形式多样,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教学时,可充分借助文本去感知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寓言故事可揭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借助想象及课外拓展活动,激励学生走进寓言故事的世界,去发现寓言的魅力。 这几篇课文道理都浅显易懂,可通过读唤起儿童情感中的共鸣,在读中体会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能将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是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陶罐与铁罐及狮子和鹿中,注意积累表示人物神态的的词语,并根据词语体会性格特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讲清楚。 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27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认识4个多音字,能根据字形特点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 学习正确,流

3、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4. 学会由恰当的语气进行交流,交流大方,有礼貌。 5. 体会读书的快乐,逐步培养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单元重点 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能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寓意。 单元难点 热爱读书,逐步形成积极主动读书的良好习惯 课时划分 守株待兔2课时,陶罐和铁罐2课时,狮子和鹿2课时,池子与河流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备课记录 课题 守株待兔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读4个会认字,会写9个会写字。 2.借助注

4、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 3. 理解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懂得不能存在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 难点:理解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懂得不能存在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教学 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 鼓励学生了解“寓言”的意思。(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

5、物。) 2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评议,做补充性指导。) 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寓言故事,那时的寓言是用古人的书面语写成的,也就是文言文。如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 第二次备课 守株待兔。(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三、细读课文,了解文意。 (一)回顾学法: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插图。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己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 来共同探讨。 2小组交流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

6、通过合作学习仍未解决的问题。 预设一: 株:树桩。 触:抵,撞到。 走:跑。 折:折断。 颈:脖子。 因:于是,就。 释:放下,释放。 耒(l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古代称犁上的木把。 冀(j):希望,希冀。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示被动。 身:自己。 笑:笑柄。 预设二: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因:于是,就。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预设三: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自己。为:被。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

7、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不可以重复得到,然而他却成为宋 _笑柄。) (3)师生对读,教师读翻译,学生读原文,加深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4)指导朗读:除了语速慢,适当停顿,还可以把你想要强调的意思重读,这样就更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四、作业 1.划分节奏,熟读课文。并上传学生朗读视频 2.写生字。 3.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名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二、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悟寓意。 1读课文,想想可以扩充哪些内容? 2师引导想象: (1)兔走触株

8、,折颈而死。可见兔子当时跑的怎样?(特别快)。有哪些词也表示快的意思?(快如闪电、风驰电掣、快的像离弦的箭)再指名说说,用上刚才所说的词语。老师指导学生说出:一只野兔快如闪电般跑来;一只野兔风驰电掣般跑来;一只野兔快的像 一阵风似的跑来。 (2)野兔为什么这样拼命的跑?(有可能遇到的猛兽或者遇到了猎人,正在逃命。) 师小结:正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这只野兔急于逃命才慌不择路跑到了种田人的地里,因为要逃命才跑的像离弦的箭一样,才致使它一下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所以,这只野兔撞死在种田人地里的树桩上纯粹是什么?(学生答出:意外、凑巧、偶然、巧合) (3)种田的人看到撞死的野兔是什么心情?(看到撞死

9、的野兔他心里很高兴)还有哪些词也表示高兴的意思?(心花怒放、喜出望外、眉开眼笑、欣喜若狂等)他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他想这么容易就能得到一只野兔,我可以美餐一顿了。) 还有哪些词也表示容易的意思?(易如反掌、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再指名说说,用上刚才所说的词语。 (4)种田的人在树桩旁?他是怎样想的?学生自由发言(不用劳动就能有兔肉吃,我还种什么田呀!)从此以后他就每天都守着树桩等待野兔再次撞死。(他想我这样等万一有兔子再撞到树桩上,我就又可以吃到美味的兔肉了。 ) (5)不劳而获最终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引导说出:一无所获、两手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3观察课文插图,

10、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 4指名讲故事。 5师总结:同学们在讲课文故事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使所讲的故事具体生动。 三、角色体验,语言转换中明寓意。 第二次备课 1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看到种田的人最后一无所获,你会对他说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想对他说几句:自己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是不对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板书:意外收获 一无所得 通过劳动 有所收获 3 听了你们的话那个种田的人会怎样呢?(羞愧) 四、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1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古文是没有标点的,

11、去掉标点读。 3以前排版是竖着的,出示课文再读。 4播放古筝曲,学生随着曲调读,读出抑扬顿挫。 5试着背诵。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不去幻想不劳而获,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们学这则寓言获得的启示,也是我对你们最大的愿望。 2想想这节课我们怎样学习的?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 细读,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品读,思考寓意。 3布置作业: (1)网上搜集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用这样的方法自学。 (2)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作业布置 1.守株待兔第二课时,在课文朗读流畅流利的情况下,尝试背诵。 2.还

12、有哪些寓言故事呢?通过查找资料去看看还有什么别的寓言故事,看完之后能不能给家长讲一讲知道了什么道理。 教学设计 守株待兔 意外收获 一无所得 通过劳动 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 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忆理概括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字词教学方面,

13、它仍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法,使他们掌握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内容,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 备课记录 课题 陶罐与铁罐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使学生懂得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并初

14、步体会同学间相处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遇到无事生非的人也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言行。 4. 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明白“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共事。”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和不软弱。 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难点:课文有不少新词,如何让学生理解是一个难点; 关于寓意的把握,怎样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的含义。 教学 方法 创设情景法、规范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

15、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从前,有个国王,在他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想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寓言,那就是第六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把他们带来了。这是陶罐,这是铁罐,你们知道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吗? 4.同学们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认识两只特殊的罐子。 5.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国王御厨里的一个坚硬的铁罐和一个易碎的陶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屏幕出示词语,先在心里默读一遍,有不熟悉的在心里记住它。 3同学们,词语朋友我们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